我們接著學第二十一偈與二十二偈。你們如果會背的話,可以跟我一起背。
大乘道柱為發心 諸宏偉行根本依 遍轉二資如點金 攝無邊善為福藏
佛子勇士明此已 以勝寶心為修要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這兩個偈子,其實是在宣說修菩提心。那麼就要談到大乘發心,大乘發心就像殊勝道的梁柱一樣,是一切偉大菩薩行──六度啊、四攝等等美好功德的出生處,也是安住處,也是增長的根本與所依。大師在這裡用「根本」與「依」來形容,也開示了菩提心是進入大乘道的什麼呀?那個莊嚴的大門,所以大乘行者一定要發起世俗菩提心。具有菩提心就是大乘人,不具有菩提心會怎樣?即使具有其他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也不能算是大乘人。所以菩提心就像大乘的梁柱一樣,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是一個大廈,它會撐起整個大廈的骨架。菩薩之所以能夠行持種種難行的菩薩行,最主要的動力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菩提心。所以對菩薩而言,行菩薩行就不會是很困難的事情。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以前討論到菩提心的時候,有一些同學就會覺得:哇!菩提心是很困難的,菩薩所做的那些偉大的布施等等都是很困難的!但是有了動力,我們會覺得某一些人在世間成辦一些事情也是很困難的,但是他的動力是什麼?比如說有的人把醫學學得非常地精湛,原因就是他媽媽生病了,他想要救他母親。所以他的動力可能是這件事難不難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這個「根本依」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要蓋一棟樓房,一開始是不是地基很重要?相同地,菩薩之所以能夠行廣大難行的菩薩行,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他心中要擁有一顆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菩提心能讓一切福德、智慧兩種資糧轉為圓滿的菩提,形容它就像化鐵為金的點金漆一樣。這個「點金漆」在西藏聽過,漢地還有其他民族好像有,西方也有這個點金漆;但是要問有沒有人見過,好像沒有人見過。下面就說這個點金漆它是什麼樣呢?所謂這個點金漆,它是一種叫做「金現」的水銀,講得滿清楚的。這個叫金現的水銀只要用一兩,就能夠讓千兩的鐵變成真金,不像是現在的鍍金,跟鍍金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我們有一兩的點金漆,就能夠將千兩的廢鐵在一瞬間之內變成黃金。說到這裡的時候,你們不要去做發財夢喔!我們現在講菩提心。
這裡邊是形容什麼呢?我們所造作的善業,即使只是餵食動物啊看似不起眼的善業,一旦被菩提心所攝持,微小的福德與智慧資糧也都能變成了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無上菩提的因。相反地,如果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話,緃使心中具有空正見,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觀修本尊,但是當下所造的業是不是成佛的業?不是的!為什麼?因為沒有菩提心。
菩提心它是攝集無邊善聚的福德寶藏,能在不淨生源的這個所依之上成辦無價的佛身啊!即使只是布施給烏鴉、麻雀,或者其他像松鼠這些小動物少許的食物,這樣的微小善行也能輕易地攝集無邊的妙善,成為還沒有成佛以前都永不消盡的福德大寶藏。透過生起菩提心,讓我們能在短時間內,立刻累積不可思議的福德與智慧資糧。就像一個人他如果擁有一座寶山的話,錢財對他而言就變得困不困難啊?一點兒都不困難了!變得非常地容易。相同地,如果我們的心中能夠生起菩提心,注意喔!能夠生起菩提心的話,在短時間內,我們就能夠累積無量的善法。很多人都說:我資糧不夠,怎麼辦呀?有沒有發現,最快累積資糧的方式就是觀修菩提心。
在如此地了解大乘發心的勝利以後,應當隨學趣入利他的佛子行。發心了之後做什麼呢?要隨學趣入利他的佛子勇士,透過七重因果或者自他換的教授──《廣論》上那個大乘的部分──將為了一切有情的義利而欲求成佛的這個殊勝大寶菩提心,作為行持的主體或者修持的核心。就是說你主修菩提心,主修菩提心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天二六時中想要讓這個菩提心真實地生起來。
菩薩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勇士」,是因為菩薩為了利他而放棄了自己的利益,菩薩所關注的是什麼呢?不是「自家裡米缸的米滿了沒?錢罐子都裝滿了嗎?」菩薩所關注的都是其他有情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永遠是放在最後一位的,這樣的人才有資格被稱之為什麼呀?勇士!
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後一位,到最後會不會成辦自己的利益?如果成佛了話,豈能不成辦自己的利益?越是為自己考慮,有些事情越成辦不了自己。其實捨自利他的過程中,也把很多痛苦的因捨掉,對自他來說都是非常划算的。無量劫來,我們開始串習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個習慣,一開始利他的時候覺得可能是很危險的事情,但是以自己為中心才是很危險的事情。所以對一位勇士來說,修學菩提心是整個大乘法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件事!修學大乘法的人,並不是以觀修本尊或者成辦神通為主,而是要以修學菩提心為主。我再說一遍,成辦大乘法的人、修習大乘法的人,並不是以觀修本尊或者成辦神通為主,而是要修學菩提心為主。這句話你們反覆地琢磨、琢磨,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呢?
修學菩提心能夠迅速地集聚資糧、迅速地淨化罪障,所以生起菩提心之後,集聚資糧、淨化罪障,想要生起證量是輕而易舉的。一位大乘行者,如果以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很自然就能夠生起其他的證德;相反地,如果在修學大乘法的時候,我們過度地著重觀修本尊、明點等其他法類,反而忽略了菩提心的重要性的話,到最後什麼樣的功德都難以生起。所以大師才特別地強調,修學大乘法的菩薩必須以修學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核心。
像現今的修行人,如果有人問說:「你最近在修什麼啊?」絕大部分人會說:「我在思惟空性。」──我們馬上就要學了──然後還有說:「我在觀修本尊,或者我在修學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內涵。」甚至有人會回答說:「我最近不斷地觀修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等等。」但是有多少人是以修學菩提心作為修持核心呢?真正把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的人確實是──多不多啊?是不多的!甚至這樣的說法都是不多的。像你們同學互相問的話,也是不多的。你們互相問一問?
但實際上,即使我們所修持的是密法、我們觀修的是本尊,但是在修學密法、觀修本尊的過程當中,也應該以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而修學密法、觀修本尊,只是修學菩提心的支分。我們之所以會說:「我們在學密法,我們在觀修本尊。」有時候是不是炫耀給別人聽的一種方式呢?最重要的內涵是要修學菩提心。所以大師叮嚀我們:「佛子勇士明此已,以勝寶心為修要。」了解了菩提心的許多利益之後,佛子勇士應當以殊勝的大寶菩提心作為修持的心要。
還記得師父在講解《廣論》的過程中,幾乎每一講、每一行,遍布地都讓我們要聽聞圓滿的道次第。那個圓滿的道次第就是從凡夫到成佛。從凡夫一直到成佛的話,能不能跳過菩提心呢?是絕對不會跳過的!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就要以大乘法、以大乘發心,這樣的一個意樂為前提,來建立自己整個的修學體系。我們慢慢地透過師父的講聞,天天地聽,聽、聽、聽,就慢慢地對菩提心越來越熟、越來越熟,然後就開始生起了一點小火苗,後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後來你就有熾盛的熱情投入,哪怕修共下士,也是為了將來生起菩提心而修的。
所以非常誠摯地邀請大家,能夠好好地把這個菩提心的重要性放在心上。我們學完《攝頌》,還會學《廣論》,這樣反覆地學。對於大乘菩提心的重要性,真的是在經典裡、海量的經典都在講這一件事情,佛菩薩異口同聲地都在說這件事,所以這件事對於成佛來說就沒有第二條路。說:不修菩提心可不可以成佛呢?沒看過!你要成佛要修菩提心!成佛也會完成最圓滿的自利,雖然一開始是把自利捨棄了,到最後會完全地讓自己的能力達到了跟所知一樣大!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菩提心的法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