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501 了解經典內義,逆境亦能增上

看師父的解釋師父在解釋裡面提出了:「這個見解千萬使不得千萬不要說有這個念頭乃至有這樣的執著」。那個執著是什麼呀就是「經、論都是講講說說沒有重要的然後接下來就分析這個原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會被理解成這樣呢師父說:「不是經論的錯」,而是什麼?「我們聽的人沒聽到」。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自己比如說聽《廣論》,有沒有聽到這件事如果你認真聽了你應該知道很多東西聽一遍聽不到甚至聽很多遍有的人也聽不到我記得原來在廣論班研討的時候一段法義總有幾個同學一定會在那個時間忽略到那一行字結果我們就不相信我們就反覆地重聽了七遍後來重聽了十二遍到了第十二遍的時候有幾個同學聽到了但是那個一直忽略那句話的人還是沒聽到一直重複、一直重複到那個地方他就溜聽不到那句話所以我會覺得:「我們聽的人沒聽到」,就是說縱然有清淨的口訣來解釋不是這樣的但有些人還是把它理解偏了這就是聽聞軌理沒做好

師父又舉了第二種可能性就是「講說的人沒有把精要講到」,這也是有可能的就是說要麼是沒聽準要麼是沒講到

接著師父在下面舉了唱念的儀軌師父說唱念的儀軌它最重要的就是把大眾統率起來也就是心用那個唱腔統率起來然後大家專心地祈求或者攝心這個作用就好了但是了解不了的時候就會去爭論什麼海潮音啊鼓山調啊、寶華山調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大家就開始爭論然後師父說這個爭論有點偏它的宗旨其實就是統合大眾哪一個調只要有清淨傳承的都是不錯的但是偏偏自己所學的那一家和其他不一樣的時候就會爭是對還是錯

在這裡邊師父還加入了說你學的那個可能是正統的但是因為每個人唱的不一樣加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轉音啊或者怎樣就是自己帶進去的這也是有的接著師父說:「要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什麼呢?「所以修學佛法為什麼要廣學經論得到那個宗要的真正的意趣」──在哪裡?問你們在哪裡?「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似是似是而非的辨別得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句話很重要啊一定要去辨別什麼是真正清淨的教授什麼是相似的──似是而非的這兩件事要很清楚因為在這裡邊就舉了你不能產生這樣的執著把口訣視為是第一的還把經論看成是只是開闢一個知識其實很多上師的口訣都是從經論裡出來的修出來的拋開經論是沒有這一切的如果你的口訣還讓你捨棄經論這是非常奇怪的、奇特的事情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再再地強調讓我們能夠辨別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似是而非的

接著師父講了如果你能夠辨別得清楚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呢師父說如果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一定是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看到這一句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嚇到哇!環境越惡劣我怎麼可能越好順境好像比較容易增長逆境可能比較容易損減自己的善或者美德但是師父這裡講的跟我們平常的感覺是反的師父說:「經上面祖師菩薩都這麼說」,怎麼說了?你們可以一起回答。「善人的啊,是我的師惡人的啊,是我的資。」資糧那麼為什麼惡的會是我們的資糧呢師父說如果是乞丐跟我們要東西那就成就布施如果是一個壞蛋跑來發脾氣、傷害我們就成就我們的忍辱、持戒成就精進。不是嗎師父說這個理論要絕對地知道

在這一段師父到底要講一個什麼呢就舉了這兩個喻比如說唱誦或者舉了辨別清楚之後這個修行人會這樣這到底要說什麼記不記得前面那個唱誦師父說這個唱誦的意義是把大眾統合在一起統一攝心起到一個攝心的作用那是它的要點是不是正確的應該是這樣的如果相似的,就是在爭論你唱得好、我唱得好反而把宗旨給拋掉了

那麼接下來什麼是正確的在經典上什麼是正確的意趣為什麼要廣學經論什麼是相似的得到了這個正確的他的修行之路就是碰到什麼境他知道──因為經典就教自己調心的嘛口訣也是──他知道怎麼讓自己前進,「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這裡邊就講的是一樣的道理

那為什麼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反而增加善呢增加他的慈悲心呢就是因為他知道外境的這種好與醜並不能決定自己是幸福或者悲慘真正讓我們的生命朝著增上的那個目標而去的就是我們內心對所經歷的這件事的看法不是說經歷了什麼事你就一定會怎樣而是正在經歷這件事情時候你對它的見解是什麼這個見解是我們每個人要自己弄清楚這個境是來淨化我們的還是來──考驗嗎?考驗什麼考驗會不會執持善念或善法呀

那為什麼在逆境的時候要執持善念和善法呢因為善跟樂在一起惡跟苦在一起在業果上就會學到所有的苦受都是從惡業生的所有的快樂乃至在地獄道裡的一陣涼風一陣涼風颳來了、清爽的風那都是善業所感這個是毫釐不爽的如果經典授與我們對業果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就不用去怪其他人因為所有的苦都必須在自心上去淨化所有的樂也在自心上開始去種植所以根本不用怨天尤人自己改自己就可以了,對不對

一個是經典要辨別清楚它在講什麼然後透過經典辨別我們的內心到底是善還是惡因為善通向樂、惡通向苦

這一段我會認為師父講的是如果捨棄了經論的話那就全毀了如果能辨別清淨的口訣授與我們決定信解的話其實我們不用特別擔心環境多惡劣因為我們終究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增上

而為什麼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增上呢這就是清淨的口訣授與我們對經典清淨的見解之後我們內心所產生的力量我們對於修行產生了定解之後它會在內心中產生一種力量就是不管什麼境、什麼人來了記住!就是「造善業」,然後接著是「造清淨的善業」,接著「造集廣大的善業」。那最廣大的善業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一定要在每件事上能夠遍布我們的發心

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因為心要啊心要就是真正能夠扭轉命運的那個教授如果學了半天命運還是沒法改好像還是不會握在自己手裡隨著這個環境沉浮外面很汙染自己就變汙染如果這樣的話還是沒有了解經典的內義

大家覺得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