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說:「我們應該這樣想,說:諸大經大論,對於我們真正求解脫的人,是千真萬確,實實在在,是一點都不錯的最殊勝的精要。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呀?」然後接著今天我們學的,請大家聽師父的帶子:
我們應該這麼樣想,說:諸大經大論,對於我們真正求解脫的人,是千真萬確,實實在在,是一點都不錯的最殊勝的精要。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呀?
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
哦,原來這個原因是這樣,是我們的自己的智慧太差,太差!這個原因還有其他的因素等等──智慧嘛又差,再加上這執著又重,唉,那個固執得不得了!而那麼再至於其他的人,外面的人推波助瀾,有種種的惡友等等。害了!所以單單在這種狀態當中,看那個經教,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它裡邊的宗要。
聽完之後,好像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自己的智慧太差──「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因為「智慧太差」,師父在這裡邊加了一個「執著又重」,所以「固執得不得了」,還有加上「外面的人推波助瀾,種種惡友等等」,所以害了!單單是在這種狀態中,注意喔!出現一個結果,就是看經典的時候,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它裡邊的宗要。就是自己慧力差,看不出來──看到了經典上這樣寫,但是也看不出來。
對什麼看不出來呢?就是「唯依是諸教典」,只有依靠教典的話,我們不能知道是勝教授。那是對什麼的勝教授呢?就是對我們真正求解脫的人,經典才是最勝的教授,教授我們什麼呀?離苦得樂,最究竟地離苦得樂。那個道路是在經典裡指示給我們的,但是我們只有看這樣的經典能不能認知到:哇!這就是最寶貝的!這就是離苦得樂唯一的一條路,真實的一條路,能不能得到這樣的知見呢?是得不到的!原因就是「自慧微劣等因」。
大家看一看,其實這樣的現狀──看經典看不懂,好像是滿慘、滿悲哀的,但是有沒有辦法呢?下面馬上就有辦法了,可以往下聽:
所以,
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
所以才必須要依靠善知識,從善知識的教授當中,然後把經論當中的重要的精義把握住,得到確定不疑的認識。你這一個認識了,認識了走上去,那這一條就是直路──增上生。你真正能夠增上生了以後,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為什麼呀?那很簡單啊!現在我們有沒有怕我們的人身啊?我們對這現在的人身並沒有太怕,只是:唉唷!將來死了以後墮落才怕。假定再改善一點的話,現在已經覺得:喔唷,滿歡喜的,放不下,再如果改善一點,當然覺得更歡喜嘛!然後你這樣地改善,一步步向上的話……。所以這個真正的可怕,不是這個可怕處,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們沒有把握住這個重點。你只要把握住重點,一步步上升的話,那自然好。這詳細的概念以後說,以後說。主要的原因始終把持住: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所以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缺乏善知識;所以沒有善知識──自己條件不夠,不認識善知識,以及沒有求善知識的心等等。
說:沒有辦法!「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注意喔!答案和出路來了,解藥來了!看不懂怎麼辦呀?這個光明之路就擺在眼前──走不上去,因為看不懂,那就依止善士教授、就依止善士的口訣,我們在這個口訣裡面尋求定解。對什麼定解?對經典是諸欲求解脫者最勝的教授這點要得到定解。注意!它有一個「尋求定解」,尋求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反覆地探索,然後來回研究,想法達到一個目的,就是要定解。
然後師父說:「所以才必須要依靠善知識。」這裡邊用了一個「必須」,有沒有可能不依靠善知識自己得到定解呢?「然由自慧微劣等因」,所以必須要依靠善知識,「從善知識的教授當中,然後把經論當中的最重要的精義把握住,得到」──注意喔!那個定解就是「得到確定不疑的認識」。然後師父說:「你這一個認識了」,認識之後接著就開始什麼了?開始改變了!就開始走上去。「就是一條直路──增上生。」
然後下面這一大段話,我不知道大家反覆地看了沒?師父說:「你真正地獲得了增上生之後,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注意喔!比如說:我們這一生現在得到了人身,能夠值遇宗大師教法、值遇到師父,有這樣一個非常好的學法環境,可能就是我們過去生拼來的,對不對?因為這麼清淨圓滿的教授,有這樣一個學法的環境,有師、有友,還吃、穿不愁,對不對?可以學習。
「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嗎?我們害怕各種東西,對不對?怕氣候、怕病,也怕死。那怎麼理解師父這句話呢?師父說:「為什麼呀?那很簡單啊!現在我們有沒有怕我們的人身啊?我們對現在的人身並沒有太怕,只是:將來死了以後墮落才怕。」
這裡邊大家有沒有觀察?說「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是特指什麼?是特指我們不會害怕我們這個人身,最怕的東西是沒有這個人身。所以沒有這個人身的話,一切美好的都將不復存在,對不對?因為墮落了,都不復存在。
所以這裡邊最怕的是墮落,得到了人身是不怕,因為就可以學法增上了嘛!師父說:「假定再改善一點的話,我們已經覺得:欸!滿歡喜的。」就是已經放不下這個人身給我們帶來的一切美好、繁榮,比如說:最珍貴的就是和善知識的相遇、得到善知識的悲憫和攝受,這是真放不下,這生生世世都要追求的。所以最怕的是墮落惡道,我們怎麼值遇善知識、怎麼再學習教法呢?
在這裡邊師父舉這個增上生之後,我們要是得到定解的話,就是對此生最怕的是失去人身,但是我們已經得到人身了,把這個時間線往前拉長的話,就是來生。那麼對我們的來生來說,我們最怕的是什麼?是沒有人身。所以應該在我們這一生已經得到人身之後,把來生的人身一定要賺到!賺到之後來世就無憂,因為可以繼續修行。
然後師父說:把握這個重點的話,那一步步上升,自然好。
師父說:細緻的概念以後說。我們可以在暇滿無常裡仔細再討論。
這裡邊注意喔!師父是要講這是一個舉例,他舉的主要的就是原因始終要把握住: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是什麼原因呢?是缺乏善知識。那麼,為什麼你會缺乏善知識呢?所以沒有善知識,是因為自己的條件不夠,自己條件不夠不認識善知識,以及還沒有希求善知識的心。就是認識了,但是他不希求,這也是一種條件不夠,對不對?
所以,這一段討論完了之後,前面一開始我們提的那個問題,「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這一大串就是要「思」什麼呀?要對經典得到這樣的定解: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的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是這樣吧?對不對?這個「思」要思這個,是不是?思考要依止善士的教授,然後在善士的教授得到對經典堅定不移的這樣一個正知見,就是這一段整個要講給我們的。
所以《廣論》原文的這個三、四行要上下文結合起來看,也要把師父講的這三大段通篇地看,然後才會對「應作如是思」,思的到底是什麼──思的是:「要親近善知識,才能對經典得出這樣的看法。」不然我們不知道。善知識要不教我們,我們只看教典的話,無法知道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的我「實是無欺最勝教授」這一點,我們得不到定解的!就一定要善知識手把手地教,甚至是在每一個對境上、在每個取捨的難點上,善知識要指導我們有沒有皈依法吧!對不對?
我們看我們的現行就知道我們是不是那麼樣地依止教典來達成離苦得樂?但凡有一點路子,我們就要自己想辦法,我們是不會靠佛說的辦法,走投無路了才去找佛,是這樣嗎?平常看看自己的想法。
所以,「諸欲求解脫」就是從苦中解脫嘛,對不對?從繫縛中解脫,從那個苦的狀態裡解脫。這個解脫的方便唯有佛知道,也唯有佛完成了,所以一定要依靠他的教授才能得到。但是我們的起心動念之中還是強烈地要依靠自己,或者依靠自己周圍的人;在周圍人裡面,我們不會認為好像佛在我周圍,即便遇到了善知識也很難生起視師如佛的心。
所以,怎麼樣把經典真的、真的認識到每一步的離苦得樂都要嚴格地,或者說貼切地像經典那樣,得到這樣的定解是不是一定要依止善知識?從善知識的口訣教授中非常認真地修行。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什麼是苦因、什麼是樂因,這些正知見都得到之後,然後在每一步的行持中,也要依靠善知識的口訣教授,不然當下取什麼、捨什麼也是不了解的。
師父這一段有沒有強調:學教典要學得明白,一定要依止善士的口訣?
是不是這樣?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