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把書翻到168頁,跟我一起看: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勝者阿逸多云:「諸 菩薩依身欲 成辦現前、究竟饒益眾生 者,由 了知聲聞、獨覺、菩薩三道之道種智 為方便,成辦 其果世間 三種種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 於資糧、加行位時,於自相續發起一切 三種道,應當 於見道位時,以離分別無錯亂識現前了知一切 三種道,謂所有聲聞道 謂證達補特伽羅無我智、所有獨覺道 謂證達能取所取異質空、所有佛陀道 謂證達一切法無諦實。非唯發起、了知,如是 三種諸道亦應 於修道位時由斷證種類之門而令圓滿, 非唯生起、了知、圓滿,亦應成辦 三種諸道所作, 謂將有情未攝受者攝為眷屬、已攝受者令成熟、成熟者令解脫、解脫者令究竟。」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這段文字大家可以好好地看一下。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仁波切的講記。「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這裡邊說:所有的菩薩為了有情的利益,一定會去修學所有無學位的修行,修學三乘道這點就更不用說了。舉經典的依據,像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的〈皈敬頌〉中說:「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巴梭法王就註釋說:「諸菩薩依身欲成辦現前、究竟饒益眾生者」,這裡邊有看到嗎?菩薩想要成辦眾生的利益,分現前和究竟兩種方式利益眾生,他就要「由了知聲聞、獨覺、菩薩三道之道種智為方便」,告訴你要學什麼。然後學了這個,結果呢?「成辦其果世間三種種姓利」,就成辦了聲聞、獨覺、菩薩三種種姓的利益。這是什麼呀?這是果,對吧?
「《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聲聞所證的是什麼樣呀?前面講過,「證達補特伽羅無我智」。那麼「獨覺道」證的是什麼?「證達能取所取異質空」,是指證能取所取異質空,那就是獨覺的所證。那「佛陀道謂證達」是什麼?「一切法無諦實」,佛陀道就是指證得一切法是沒有諦實的。這裡邊是什麼?就是菩薩要發起了知這一切。如智慧的大海一般。
接下來再看,「以諸菩薩應當於資糧、加行位時,於自相續發起一切三種道」。「自相續」是什麼意思?這個菩薩自己要發起一切三種道,在資糧位、加行位的時候,他自己的心續中是應當發起這三種道的。就是說你要有這樣的一個本事,這個本事是在哪裡生出來的呢?是在他自己的心續裡生出來的。那麼怎麼生出來的?一定是親近善知識聞法、依法思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走的路,是菩薩都走過的,對不對?
「應當於見道位時,以離分別無錯亂識現前了知一切三種道」,這是指什麼?在見道的時候──見道是要見什麼呀──要現證空性。一切菩薩是為什麼要證空性呢?是為了成辦利他的方便,為了攝受一切所化機而要證得這三種道。「非唯發起、了知,如是三種諸道亦應」,還要做什麼?「於修道位時由斷證種類之門而令圓滿」,在修道位中修習這個所有的三種道,令所斷的都斷掉,應證的都在相續中生起來了。所有斷證的種類還要繼續怎麼樣?繼續增廣令至圓滿。
「非唯生起、了知、圓滿」,三種道全部在心中「生起」了──注意喔!沒生起的生起了。舉一個例子:菩薩要不要學出離心呢?要不要學親近善知識、視師如佛呢?那要不要學三惡趣苦呢?要不要學皈依呢?這都要學的,對吧?還有因果;發菩提心就更要學,不然就不是菩薩了。所以他不僅僅是要「生起」,在見道的時候還要現證「了知」,在修道的時候還要都令「圓滿」。有沒有想到這是一個多麼浩瀚的工程啊!對吧?
仁波切解釋說,不僅僅是三種道在自己的心中生起、了知、圓滿了,接著該做什麼了?「亦應成辦三種諸道所作」。什麼是「諸道所作」呀?就是你擁有了這些本事之後,「三種道所作」是什麼呢?就是要「將有情未攝受者攝為眷屬、已攝受者令成熟、成熟者令解脫、解脫者令究竟」。看這一系列的:「將有情未攝受者攝為眷屬、已攝受者令成熟、成熟者令解脫、解脫者令究竟」,叫什麼?排山倒海的氣魄!就是以廣大的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發心利他、洶湧不斷的這樣一個菩提心的力量。或者說他後面證得所有道,在他相續裡成就絕不退轉的這種力量,用清晰的智慧去觀察一切有情的根基,然後怎麼樣去教他的這種非常善巧的力量,都是不間斷的。就像海的波浪一樣,一剎那都不間斷地在趣向於成熟有情這樣的一個義利,直到什麼時候?「令究竟」,就是直到這個有情令得一切遍智的果──讓他成佛!
這段是討論「『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我們可以透過討論,看到一個菩薩他為了幫助別人達到最究竟的一絲絲苦都沒有、所有的快樂都圓滿的果位的時候,他自己吃了多少苦、要學多少,而且不間斷地利益有情。好像一個放大鏡或者望遠鏡一樣,透過這一句話的討論,我們可以窺見菩薩道的壯麗和宏大的氣勢,還有他極其淵博的學習,成熟自相續和成熟他相續的這種學習力。
所以不會一看學習就發矇,學多一點就怕,想:什麼時候可以把這幾種道全學了呢?
心是沒有自性的,它可以透過學習,一點點擴大它的力量。透過追隨善知識,現在僧團的法師們也在廣學,在學五大論。從時間的角度,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當初第一本《廣論》的時候有一些人就嚇到不能學了,因為就是想要找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達到一個最圓滿的果位,不去廣學。不去廣學的話,佛陀講的八萬四千法蘊是給誰準備的呢?那不是就是給要學的人!為什麼要學?因為不知道呀!不知道還想走一條好像非常簡單的、易行的路,可能就走上岔路了,所以一定要廣學!
前面都有說了,廣學不知道修要還不行,所以一定要了解佛陀的密意。在這裡邊就討論了這個觀點,讓我們去看到一個菩薩他所學的廣闊和甚深的這個法義。所以不是隨便發心做一個善事就是菩薩了,我們現在很多時候都稱別人為菩薩,但他菩薩的標記是非常明顯的,就是你要發菩提心才是菩薩。
所以,說:「是大乘人,不應學習劣乘法藏,是相違因。」這裡邊仁波切再講一遍:有人認為自己是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小乘的法藏,這種說法是相違因。這種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因此沒有完全了解聲聞道;沒有完全了解聲聞道的話,有沒有辦法證得「一切聖教無違」呢?沒有吧!他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所以不需要聲聞道。如果這樣的話,就反問這種人:那你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因為不學聲聞道,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對吧?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這觀點是反的。因為你只是偏執一部分的有情,沒有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既然如此,你就不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那反過來說,你不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話,能當一個菩薩嗎?是不能當的!所以有沒有發現:「通達一切聖教無違」這一條很重要,否則不能當一個菩薩。可不可以這樣推理?你們考慮、考慮。
後來仁波切又總結這一段,教誡我們說:主要是學習大乘的人不能忽略小乘,一切教理都要努力學習。只要生起菩提心,那他所走的路就不是聲聞道。是什麼?是大乘種姓。很多教典都這樣宣說,聲聞道和獨覺道是所斷,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這是非常重要的!記住喔!仁波切在這裡邊說: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廣論》裡邊,可以聽到師父幾乎在每一講都講這個問題,比如說要畫一個整體的圖,不要今天做個這個、明天那個,後天又把鐵皮屋給拆了,這些都是在講一開始就要進入大乘。
大乘的標誌就是觀待於心中是否生起菩提心,並不是說生起菩提心的因不需要知母、念恩等等的七因果教授,但是這些應該不是聲聞道。對不對?那菩提心要不要因?是要因的。
這裡邊強調:不能因為學大乘法而輕視小乘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輕視小乘法一定會造下謗法的惡業。正因為我們要學習大乘法,不是像小乘只為自己謀求寂靜,也不是主要修持小乘的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意樂上一定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主要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去追求寂靜安樂,而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去學習出離心啊、念死無常啊、了生脫死的方便,這一點差別應該是滿大的。
仁波切後來又講說:「不應該輕蔑小乘,但是也不是說因為不輕蔑小乘的,就如同小乘人將自利作為主要修持。」很顯然就是要學大乘,要把利他心作為主要的修持。像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比如說修定啊、打坐啊,但是你有沒有發心啊?你是為了自己得到一個平靜、安樂,然後自己出離生死,以這樣的意樂去修奢摩他?還是要以利益一切有情這樣的一個大乘發心,而且是不間斷地這樣發心,去尋覓一個奢摩他生起的量?甚至證空性也是一樣的,那為什麼要了脫生死?我是只了脫我自己的?還是我自己都痛苦這樣了,以己心來比對他人?尤其是一切如母有情的痛苦不去解決的話,將在未來無窮無盡地再度地發生、再度地發生,看到這種狀況實在是無法忍受,所以一定要斷除他有情生命相續裡無明的那個禍根,為這樣的目標去學習空性。斷除了無明還不行,還要讓他成佛,所以以一個成佛的心去學習空性,和為了自己了脫生死,這個差別點也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前面的共道的基礎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些不學習教典,我們是很難自己就領悟到的,對不對?越學越嚐到《菩提道次第》的滋味,你越會覺得很幸運地碰到了這本論,也就很感恩能夠宣說道次第的善知識,尤其是師父把這本論帶給我們,還有很多善知識在宣講,所以要感謝所有的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