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成立聖教無違之因。在《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的第168頁說:「趣入大乘道的時候」,有幾種方式啊?「共通和不共通兩種。共通的道,就是指小乘法藏中說到的眾多道,因此這些道怎麼會是應該捨棄的法類呢?所以除了希求獨自寂靜安樂等少許的特殊內容不共的以外,其他所有的一切,即便是大乘行者也都必須修持。所以在菩薩的方廣藏中廣說三乘法類」,菩薩的藏經為什麼講了那麼廣,都說三乘法,原因就是在這兒啊!
「另外,正遍知的佛陀,不是僅僅滅除少分的過失、圓滿少分的功德,而是完全地斷除了所有種類的過失、圓滿了所有種類的功德。能夠成辦如此果位的大乘道,也必須能滅除所有的過失、發起所有的功德,所以大乘道完整統攝了其他一切法乘所有的斷、證功德品類。因此所有的佛語全部都統攝在成佛大乘道各部分的支分之中。因為絕對沒有不能去除一點過失、不能發起一點功德的佛語,這是不存在的;這一切沒有任何一項是大乘的行者所不能成辦的!」換一句話說,除去一切過失、發起一切功德,一定要依靠佛語。
第五個是什麼啊?斷諍。
第六個是什麼?開示彼為應理。這分兩個:一個是經續相共應理,第二個是「若不爾者,便致謗法之理。」這個結果很嚴重!如果你不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就會謗法。所以這一點是直接可以遮除無間地獄,那麼漫長的、最可怕的地獄的因就遮除了,因為得到這個殊勝的教授。
第七,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方便。是什麼呢?記不記得?《廣論》上說:「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堅固定解。」諸現能修學的就開始修,如果現在不能夠實際去做到和停下來的,亦不應該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就便棄捨。這句話就是說,我不因為現在做不到就丟掉,那應該怎麼辦呢?「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就是我什麼時候能把這些做不到的全都做到了呢?「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為什麼不能修學?就是資糧未聚、罪障未淨,正願沒發,棄捨了嘛!那如果反過來就是集聚資糧、淨治罪障,又廣發正願,不久什麼就增長了?智慧、能力、資糧全增長了。增長了之後,注意喔!「於彼一切悉能修學」,注意!「一切」喔!如果我們不能把這一切應學的能夠修學的話,就不可能進步了,一定是越學越廣、越學越廣。
這段之前我們仔細學過,師父把這段《廣論》總攝為幾個重點,還記得吧?怎麼學呀?怎麼有方便呢?第一、一定要依止善知識;第二、善巧修學佛法的整體大綱、質量、次第,就是要廣大聽聞;第三、知入處,還是要問善知識:現在要怎麼樣啊?有的人去請教善知識說:「最近修學遇到什麼問題,怎麼……」就是入處。甚至遇到發生一個事情,在這個事情中,自己的世俗知見一大堆,佛法的知見卻不翼而飛了。這種狀態下,那我在這件事情上,內心進入佛法的調心地方怎麼去「入」呢?都要知入處。整個道次第也要知入處,在每次事相上也要知道依戒而行的入處在哪裡。第四是知深進方便。第五、行果圓滿。是不是這就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方便啊?
第八個是什麼?此論開示一切聖教無違,故具此種殊勝。非常、非常美!就是這部論。
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這段《廣論》的原文:「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透過妙音笑大師的科判,我們可以總攝出《廣論》開示「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