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解釋說:「我們平常呀總有所偏執,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圓滿的這個道體」,其實師父已經解釋了四方道的意思,「理論上面既不知道」,注意喔,重點了!「修持的驗證更談不到」,到這兒就麻煩了,有沒有發現?沒有把握住圓滿的道體,理論上都沒有聽,就是聽法沒有聽全,聽得非常局部;甚至有的是聽了局部就以為局部是全面的,聽了差別就認為兩者是矛盾的。沒有去做更細部地研習,或者做更廣大、深邃的這種聽聞。那這一步要是沒有的話,修持的證驗更是談不到。
所以這個見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把握住圓滿的道體,理論上怎麼能夠做得到?一定要對教法沿著清淨的傳承教授去聽聞、去思惟、去辯論。辯論是什麼意思啊?對一個主題冥思苦想二十天,然後找各路人馬來討論,對吧?還要把過去祖師的觀點,從《攝類學》的到《因類學》的、到《心類學》的、到《現觀》的、到《中觀》的,甚至到《俱舍》全部連起來,看看在各本經論中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包括對業果的看法,那空性就討論更多。
「所以他能夠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點而能夠把握起來,一點沒有餘遺」,沒有任何一個角是缺的,對教典要做這樣的一個聽聞。既然是做這樣的聽聞之後,那我們去證的時候,要證最圓滿究竟的佛果,因為那所有的教典就通向佛果,成佛他的心要和所知一樣大,所以缺了之後你是沒法成佛的。
所以我會覺得在這一點上,依然是:觀察什麼?你們可以自己總結,你們可以討論。就是:要攝持一切聖教嗎?我們修行的人會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嗎?欸,我把我自己挪到輪迴之外就可以了嘛!很多人就是這樣,甚至是說:一個增上生就可以了,我來生比這一生更好。我們會想要攝持一切聖教嗎?攝持一切聖教做什麼?請問能成辦有情最究竟的利益的是什麼?聖教本身,對不對?那攝持聖教本身就等於能夠成辦有情的利益,對不對?
所以去觀察的話,「能知」是不容易的,因為他要花上多少年辛辛苦苦地聽聞,甚至生生世世對於顯密教法的這種聽聞;聽聞了之後攝持一切聖教。阿底峽尊者是各宗各派的頂嚴,對吧?他腰裡掛了多少把鑰匙了?一百零八把鑰匙。所以能達到這麼高的成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敦巴仁波切他讚美阿底峽尊者的時候,說他不遠萬里捨棄了那麼多,來到藏地弘法,從這樣的一個角度──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切聖教的傳承如果沒有傳承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就是已經不是四方道了,它缺了。缺了的話,能成佛嗎?這就可觀察了!
所以,這裡邊說既要了解是一切聖教,又要知道這一切聖教達到頂峰上前面的道次第,它要環環相扣,一個挨一個、一個挨一個,缺一環都不行。缺一環都不行,才能夠一切都需要。一切都需要──就是從任何一個地方拉起來,都拉到一個全圓,這樣的一個見地,在我們心中應該像光明一樣吧!遍照這些經典。沒有一部經典對你的解脫、對你的成就來說是沒有用的!這樣的話,一個學的人才會什麼?恭敬一切教典,然後再恭敬所有道次第的法類;甚至各個修道上不同的次第的這些修行者,我們才能一併地頂戴恭敬。不然他就會發生:欸!局部的聖教可以,那些聖教就可以丟了。那麼佛法傳承到某一部分人,某一部分人就把某一部分丟了,他就要他喜歡的。他認為他現在用不上,他修不了那麼高,他就覺得不需要,然後他就不傳,那慢慢佛法就都被大家丟完了!
正因為出現這麼偉大的祖師,他把一切的教典都攝持起來,所以我們今天才能夠學到清淨圓滿教法的傳承,才有這個傳承到今天,就是因為這個深恩!如果沒有一個這樣的善知識能用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請問:大家都學眼前的,此生達不到那樣的高度,後面的教法還需要嗎?對有些人是不需要的。那後來修到那個部分你就沒有了!就跟師父前面講過的一樣。所以越想越覺得:哇,這個是很稀有的!不想的話是不知道,越想越覺得這句話非常地有味道、有深邃的意義,可以好好地琢磨一下。
比如說:在研究空性的問題的時候,「這我也聽不懂,那我此生能證得空性嗎?我能生起出離心就不錯了!」「出離心生得起來嗎?我親近善知識都生不起來。」我以前就看過一個人,前面的道次第都不要,只要空性,他甚至把那個書就要一半,他說就帶著「空性」就可以,前面的「菩提心」或前面的,他認為他不需要。
有些人就非常喜歡鑽研局部,師父說就是偏執。喜歡鑽研局部是什麼意思?這一生都在鑽研局部,對於整個道次第的這個聞思、眼界的開闊,對於各大經典的聞思根本就不是重點,絕對不是重點,而是找到一個局部深下去,認為那才是修行。做這麼多廣大的聽聞,說:「就是在講道理,沒修行!」
清淨的見地,需要透過很多很多聽聞才能獲得,聽法的過程不算修行這樣非常奇怪!不聽佛說的法,怎麼修呀?看到一點就趕快去修,好像很精進的樣子,可是忽略了聽聞;忽略了聽聞的話,那思惟也差不多就沒了,那請問修個什麼呢?因為你思的一定是你聽的,你修的一定是你思的。不是這樣嗎?
所以你就會發現:哇!這句話再再地彰顯了什麼?要廣大聽聞圓滿清淨的這個道體的重要性!聽完之後,還要能夠什麼?四方道攝持,要獲得這樣的見地。這樣的見地獲得了之後,才能在行持上走清淨圓滿的,甚至是快速的成佛之路。
想想我們是多有福報!我們在這個濁世間能碰到宗大師教法,而且能建立五大論的學制,然後挨班地學、挨班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