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360 跟隨師父歡喜趣向大乘

我們學佛學了很多年之後,你會不會再去注視那個疑問:「為什麼一開始就要發心呢?走到後面發心就好了呀!」為什麼一開始要發心?比如說我們從小學、中學、大學這樣一路學習,為什麼小時候父母親就要跟我們講:要考這個名校、要考那個名校?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師父說:「在這個地方,大家修學大乘佛法的,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應該一開始建立起來」?這裡邊有幾個字,就是「在這個地方,修學大乘佛法,正確的概念應該一開始建立」。

那麼我們可以跳到這個問題:為什麼「一開始建立起來,菩薩們處處地方幫別人忙」?這是師父問我們的,那這是為什麼?這樣的概念是正確的嗎?我們可以由於這樣的概念動轉心意嗎?我們可以去想一想,甚至可以完全列出反命題,比如說:我一開始主要就是要幫自己,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連自己都幫不了,我怎麼能幫別人呢?幫著、幫著之後我再幫別人不是也可以嗎?為什麼一開始我就要發心幫別人呢?一開始就要建立這樣的概念?

試想一下,有一個人一直習慣用左手拿東西,然後有一天突然不讓他用左手拿東西,全部用右手拿東西,大家覺得有沒有可能不耽誤時間呢?因為他遇到要拿東西的時候,最先舉起的永遠都是左手,為什麼呢?因為習慣了!比如我們做什麼事都以自己為中心,處處都為自己考慮,如果有一天想要發心幫忙別人,但是我們發心幫忙別人的經驗是不足的。當我們幫忙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會去退到原有的習慣中幫忙自己,還是會在沒有的經驗中去幫忙別人呢?一定是馬上就要想幫忙自己、以自己為中心。這就是一個左撇子改成右撇子的事情、很困難的事情,那是什麼呢?那就是習慣。

那請問東邊的習慣改成西邊的習慣,這裡邊耗費的是什麼東西呢?難以想像的時間的長度!所以一開始發心很顯然是滿划算的!如果我們最終就要去解決一切問題,那麼不如一開始就發心解決一切問題。比如說一開始小孩子的時候就教他這個,就像學語言一樣,一個大人學八門語言是很困難的,但如果一個小朋友開始學八門語言,也似乎沒有那麼困難。很顯然一開始發心還是太划算了!因為佛陀那麼有智慧,他一定給我們找一個最划算、最省力、又能找到最美的東西的那條路,佛陀一定是抉擇那條路給我們,善知識也是把這樣的路給我們。

可是我們自己都會認為:一開始幫別人多不划算啊!多費力氣啊!一開始只忙自己是好的。但最後會影響我們圓滿解決一切問題那個終極的目標,我們會走得特別長、特別費力、特別地遠,是一條非常遙遠的路!所以「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這一段要連起來看,這樣的話你第一個問題才不會答錯。

再舉一個譬喻就是:一個跟著父親學做小本生意的兒子,他所要兼顧的就是家庭的溫飽,過得去就可以了;但是一個王子,從小的時候他就要學會怎麼治理天下。那麼這兩個小孩出來,他們將來的路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教育不同。對於我們佛教徒來說,受大乘菩薩的這種教育,將來就是法王子,那是最美的路!你就不會只想守著一個自我的小小的地方,我們會學會胸懷法界、普潤蒼生,大家覺得呢?

所以你看!說:「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以後,沒有一個人不願,叫你不做,你也不肯。」接著師父說:「在這個地方,大家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應該一開始建立起來。菩薩們處處地方幫別人忙」,然後幫了別人忙,把自己的淨土建立起來。就是這樣的一個連結。

這樣的話,我們看了這個原話「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我們就會想到那個賣汽車的喻。「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然後師父說有人要美國的、有人要德國的,或者要哪個國家產的汽車,我們就不能只有一種產品。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賺到成佛的資糧,何樂而不為呢?很多跟隨在師父身邊的弟子們,都會真實地看到師父他自己就是大乘這條路的一個實踐者。我們可以看到他從《廣論》的第一頁開始,就一直講要成佛、要趣向大乘,只要有一個可能的空間,師父就會把這個概念再跟我們講一次、再講一次,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空間,全部都要講這件事。師父說要生生世世帶著我們,大家要好好地學。

那麼最重要的事情,一開始就是要處處地方幫忙他人,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淨土。一開始要這樣發心,對不對?對那句話經文的一個落處,應該是把這樣的一個觀點凝聚在自己的心裡邊,非常清晰地凝聚,常常放在心上想一下,慢慢地在內心裡建立從一開始就要真實地發心、趣向大乘的正確的見解。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