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研討到「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接下來是:「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現在我們來聽一下師父的解釋。
繼續:
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那麼這麼多東西,說修道為什麼要這麼多呢?哪!道理很簡單,有的是它的主幹,然後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說一棵樹一樣,最根本的一個根,根上面然後上面一個主幹,主幹上面其他次要的幾個大幹,大幹然後再分成功中枝,中枝變成功小枝,小枝變成功最細的,然後什麼樹葉、花、果,行了!整個地圓滿起來就對!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也是一樣地有它的這樣的層次,所以才分得這麼多。所以我們同樣的這個道理,可以運用在世間一切法上頭,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一棵樹固然是如此,我們念書,我們做任何事情,吃飯等等,樣樣東西都有它。譬如說我們吃飯,吃飯實際上並不單單是飯,還要有菜,你有了飯、有了菜,對不起,沒有碗還不行,這個很明白嘛!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哪一個是主,哪一個是從,這個概念,佛法也是如此。
在這一小段裡師父舉了一棵樹的例子來說明:「說修道為什麼要這麼多呢?」大家記不記得一開始我們遇到《廣論》的時候,會覺得:「哇!《廣論》這麼厚,怎麼能夠學得懂、學得完呢?」可是現在學了很多年之後,我們就會覺得在學五大論的論典的時候,也不會覺得特別驚訝了。為什麼呢?因為有的是道之正體,有的是道之支分。
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會發現師父描述一個東西的時候,用很簡練的語言,但是會很詳盡。師父把這棵樹講得這麼仔細的原因,它是喻為這個法,這麼多的法就像一棵樹一樣,我們要耐心地去分哪個是樹根、哪個是主幹、哪個是葉子和花果,要耐心地去學。不是說好像這一棵樹就是一個枝、一個根,什麼都沒有了,像一個竿子一樣;它不是這樣的,它是很豐美的一棵大樹。而且在後面這一段師父還說:學佛法是如此,有這樣的一個層次,所以才分這麼多。所以同樣的道理,可以運用在世間法上面。然後接著有一句話說:「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兩遍。
但是這個部分在聽到的時候,我會覺得跟我們平常對一個事情的思路──我不知道諸位的想法──有些人的思路是比較簡單的,有些人的思路太過複雜,就是他沒有系統化。這裡邊這棵樹是根、莖、葉、花、果,它都是非常了了分明的,沒有什麼混雜──根是莖、莖是花,沒有這樣的東西,它是非常清晰的,有總體、有支分。
我們一直在學教理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地對我們的生活也會沿著道次第找出它的主體到底是什麼,它的枝杈到底是什麼。比如說我們對一天生命的計劃安排,這一天生命最主要的主體是什麼?如果我們發希求後世之心,那麼就要好好地持戒;如果是發一個厭離輪迴的心,那我們就要好好地修戒、定、慧;如果是發一個大乘的心希求一切智智的話,我們就一定要特別在意「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這樣的一個持守,所以它這個主體是非常明晰的。
好!接著聽下一段。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認識,說我們現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話,不管你願不願,他最後的話,一定要走上這條路。這個話好像有一點,我們剛開始有一點不大習慣,為什麼叫不管你願不願?應該這麼說,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以後,沒有一個人不願,叫你不做,你也不肯。為什麼啊?簡單極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訴我們「無苦無出離」。在我們不懂之前,的的確確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的那個;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這個概念會改過來。我們現在所以要去忙這些,所以不願去多忙這些,為什麼呢?就是你要求你快樂的,不想麻煩。如果說你有一天了解了這個結果,不但是沒有給你快樂,而且帶來大麻煩的話,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
好!提問題。第一個問題:師父說:不管你願不願意,他最後一定要走上這條路。為什麼這樣講?理由是什麼?誰答一下?(因為對離苦得樂沒有真正的認識。)(因為去苦。)我聽到兩個答案。說:「因為去苦」,對不對?所以不管願不願意最後一定會走上這條路。是因為去苦嗎?去苦前面有沒有一個層次?「正確地了解以後,沒有一個人不願」,而我們了解什麼了?了解了什麼?「去苦」,對不對?佛法的意義。
那就再回答一次。為什麼有人不願意呢?因為他沒有正確地了解。沒有正確地了解什麼呢?佛法的目的是要去苦的,或者說這個道的正體和道的支分講的都是要去除痛苦的很多方式。然後接著師父是沿著「去苦」講的,還是沿著「正確地了解」講的?還記得後面那一段嗎?「在我們不懂之前,的的確確只是想要求,只想自己求的那個」,自己求的那個什麼?苦因、苦果吧!是不是?然後等到了解越多了時候,概念就會改過來,是這意思嗎?在此處是這意思嗎?所以說我們現在要去忙這個,所以不願意忙這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求你快樂的,不想麻煩」,如果有一天了解了這個結果,不但沒有快樂,而且帶來更大的麻煩的話,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
其實在這一小段裡邊,揭示了一個人了解了正確的離苦得樂的方法之後,他就會把那個偽宗──就是不是離苦得樂的辦法──那個思路去掉了,他會找到一個真正的離苦得樂的方式。而這個真正的離苦得樂的方式一旦他了解了之後,他就會喜歡忙這一些,喜歡去忙真正的離苦得樂的辦法。對不對?有聽到這些吧?
所以在這一小段大家有沒有發現,師父依然是把我們不願意學習佛法的原因歸咎於哪裡?找出原因──沒有「正確地了解。」那正確地了解,怎麼樣才能正確地了解?是不是要親近善知識、無倒聽聞,還要好好地辨析。所以一旦我們了解了這樣的道理,是沒有一個人──師父說沒有一個人,他最後一定要走上這一條路的!
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是很周遍,怎麼說得範圍這麼大?但是仔細想一想,誰不想離苦?誰不想得樂?誰不想用最簡單的方式、最直接的方式、不是跟自己相違背的方式那樣得到快樂呢?這個就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欲求,而佛法就滿足了我們這樣的欲求。那麼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沒辦法接受呢?就可能是不了解,對吧?師父解釋了這個原因。所以作為佛弟子的我們,我們自己了解了嗎?我們自己了解了之後,我們怎樣讓別人正確地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