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210 依靠師承,方能驗證悟境真偽

很顯然,這裡邊說這個解決問題,不是那種淺淺的狀態,它是一個深度解決。深度解決是什麼?「教理上要有圓滿的認識」,一定是對三藏做過系統聞思、得到過圓滿的清淨正見。然後在教理還要進一步驗證,他有實修功夫,是確定不疑的悟證境界。在教理上,有悟證境界就可以了,師父在悟證的境界前面加了「確定不疑」──他對教理領悟的這些一定是要有師承的,就是他的善知識許他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悟境。

當一個人跟師父報告體會的時候,師父就說:「哎,這是獻寶的。」就是說這個是沒有什麼實際的功夫,自己覺得好像很好,但是師父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種自我滿足的狀態。還有的時候,是自己覺得非常非常不好、非常痛苦,但是師父會認為這是一個如法的心態。我們不能說那一點點東西好像就是悟證,但是當一個人在拿著法鏡數數觀照三業的時候,一定會看到很多問題。看到很多問題難免會覺得:「這我能解決問題嗎?」有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害怕自己的心,害怕面對自己。

比如說有一天一個人突然開始覺得:「我對佛陀的信心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能夠信多深?對業果見我能信多深?對我所依止的善知識要授其鼻肉,還要加上抉擇慧──他講如法的要聽、不如法的要委婉地說,不能失去恭敬……。」在這中間的拿捏,尤其是當自己的業習氣來了,全部都聽自己的,善知識的教誨就放在後面,從來都只做參考;不是善知識的語教是我們的明燈,而是自己的感覺就是方向。隨著很多東西混為一談的時候,我們能否在每一個抉擇的當下,令自己的心稍稍安靜一下,考慮一下:我現在的所行、所想是否會符順於律儀?

其實律儀是非常清楚的。師父有大小的事情,其實在我們看起來,師父解決那些事情實在是信手拈來的事情。但是師父每次都要去佛堂非常認真地頂禮佛菩薩,非常虔誠地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再三地、再三地祈求佛菩薩的加持。

所以「確定不疑」,那些疑惑要怎麼斷除?一定要跟善知識反覆確定。不能自己想一齣就是一齣──自己今天覺得見到本尊了!欸,這好像是什麼什麼悟境。然後明天有的人就會想一點事情就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證空性了!其實可能是什麼還不知道,連空性的正見也沒有獲得,離證悟不知道差多遠呢!所以不學教理、不跟著善知識,就會真的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就像在山裡邊迷路一樣,以為都到什麼地方了,其實可能還在原地打轉。所以在師父講法的時候,不要輕易地就放過他講的那幾句話。

還有像有的修行人,有的時候就會給自己下一個定義說:「我不行啊!我不能修行了!總結一下這幾年我也沒有什麼進展。」就給自己貼個標籤,馬上下個定義,好像把自己無量劫來的善根都看到了一樣,好像看穿了自己八萬大劫的善,就確定自己是不能修行了,然後就朝著不能修行的方向去打算。實際上這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的誤區,自己給自己設的障眼法。其實就是一段迷霧,過了迷霧之後我們依然會行進在這個菩提路上。這一生不好好地努力,其實惡業也不會饒過我們的,那些惡業成熟的時間會更長。

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想想師父的教誡,按照師父的教誡那樣去抉擇自己的心的話,真的會少走很多彎路!對自己所想的東西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儘管自己想了千百回覺得就這一條路,但是很多時候跟善知識談一下,結果就不是這樣的。但是那個時候到底是執著自己的見解,還是能把自己的見解拿掉、去聽善知識的呢?那就看自己的信心有多強,對不對?

所以跟師父學習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哇!自己好像把這個問題已經想完了,到師父那兒問了一個問題之後,發現好像全都不對!拿了一籃子收穫給師父的時候,師父認為:「這不是收穫!這什麼都不是!」那一籃子東西還要好好地珍惜著嗎?能不能順手把它丟掉呢?然後再準備一個新的籃子接受師父給的東西。有的人去了之後拎那些,回來之後還拎這些,因為對師父講的東西應該是一點兒也沒接受,心的瓶子是扣著的。為什麼呢?一切都歸自己作主吧!所以就像祖師呵責的那樣:「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我們沒法把佛陀的言教、上師的言教當作是指路的明燈。要朝著那個方向去,而不是朝著自己所謂的某種方向。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