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〇〇 2024-06-03 00:29:59 (d******n@g***l.***)
頂禮大寶恩師:
再度學習132講,持續討論「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的內涵。廣聞,卻不照著所學的教義內涵去行持,不夠善巧地將經論用在對境抉擇。 師父指出要「隨分隨力」,感恩 老師用譬喻來引導、學習隨分隨力的修為。
的確,聽聞之後不照著所學的教理內涵而修持自心狀態,就等於沒有聽聞。或者以為要學完整的教法之後,才去實踐。但是, 師父用「隨分隨力」策勉著「學了多少就要努力去實踐多少」的教授,才是正確的觀念。或許有些經論所陳述的義理尚不完全了解,但是自己周圍總有些家人、朋友、師長等,總有一些照著做的實踐內涵時,就要跟著去實踐。因為如實地照著完整的經論修持時,的確會有時間上的落差;但是,知道多少就行持多少,應該是更善巧的途徑。因為生命改變,本來就是漸進式的,慢慢的逐步改變修正所執持的錯誤習氣。更何況要改變,也不是一蹴可及,是漸進的緩步前進。不過,重點在於同行善知識都可以有某些修為時,一定要跟上去,全力以赴地去練習所了解的教理內涵。
眼前不了解經論內涵,只是暫時性的;同行善知識已再修持的部分,就要修隨喜、並發心傚學。這才是隨分隨力,也就是有多少能夠如法行持,就要努力實踐。修法來轉變生命,本來就是要全力以赴,沒有用盡所有的力量,是很難改變積習。但是,要改變總是不知方法、或者不會改、不習慣等,加上總是自己以為才學一小部分,行持以後再說。此種錯誤的認知,引導錯誤行為。
感恩 老師仔細詮釋 師父「隨分隨力」的教授,就是要把聽聞的部分,能修者就要努力修持,尤其是同行善知識可提供非常多的機會學習。感恩 老師用我們常在境界中的狀態,直接引導如何依著教理修持、改變心相的譬喻。的確,習慣於抱怨的習氣,對境就會生起瞋恚心,導致自己的心情不好、也影響同行。但是,看到同行不抱怨,努力依教奉行,自己也可以傚學,就會減少一次的抱怨,不是很棒的學習嗎!
所以,隨分隨力,是針對可修持調心的機緣,就要努力去練習,全力以赴。因為修習正法是要全力以赴的,隨遇可修的機緣是隨分,能修到何種程度就是隨著當下的全力以赴。
感恩 老師,並祈願 老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陳振祥 至誠恭敬叩首
再度學習132講,持續討論「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的內涵。廣聞,卻不照著所學的教義內涵去行持,不夠善巧地將經論用在對境抉擇。 師父指出要「隨分隨力」,感恩 老師用譬喻來引導、學習隨分隨力的修為。
的確,聽聞之後不照著所學的教理內涵而修持自心狀態,就等於沒有聽聞。或者以為要學完整的教法之後,才去實踐。但是, 師父用「隨分隨力」策勉著「學了多少就要努力去實踐多少」的教授,才是正確的觀念。或許有些經論所陳述的義理尚不完全了解,但是自己周圍總有些家人、朋友、師長等,總有一些照著做的實踐內涵時,就要跟著去實踐。因為如實地照著完整的經論修持時,的確會有時間上的落差;但是,知道多少就行持多少,應該是更善巧的途徑。因為生命改變,本來就是漸進式的,慢慢的逐步改變修正所執持的錯誤習氣。更何況要改變,也不是一蹴可及,是漸進的緩步前進。不過,重點在於同行善知識都可以有某些修為時,一定要跟上去,全力以赴地去練習所了解的教理內涵。
眼前不了解經論內涵,只是暫時性的;同行善知識已再修持的部分,就要修隨喜、並發心傚學。這才是隨分隨力,也就是有多少能夠如法行持,就要努力實踐。修法來轉變生命,本來就是要全力以赴,沒有用盡所有的力量,是很難改變積習。但是,要改變總是不知方法、或者不會改、不習慣等,加上總是自己以為才學一小部分,行持以後再說。此種錯誤的認知,引導錯誤行為。
感恩 老師仔細詮釋 師父「隨分隨力」的教授,就是要把聽聞的部分,能修者就要努力修持,尤其是同行善知識可提供非常多的機會學習。感恩 老師用我們常在境界中的狀態,直接引導如何依著教理修持、改變心相的譬喻。的確,習慣於抱怨的習氣,對境就會生起瞋恚心,導致自己的心情不好、也影響同行。但是,看到同行不抱怨,努力依教奉行,自己也可以傚學,就會減少一次的抱怨,不是很棒的學習嗎!
所以,隨分隨力,是針對可修持調心的機緣,就要努力去練習,全力以赴。因為修習正法是要全力以赴的,隨遇可修的機緣是隨分,能修到何種程度就是隨著當下的全力以赴。
感恩 老師,並祈願 老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陳振祥 至誠恭敬叩首
黃〇〇 2023-06-14 02:59:58 (h****y@h*****l.***)
感恩老師,今天在這講裡,了解到對境時為何是淨化自己業障的理路,未來在對境時更能生起感恩修信的心。
賴〇〇 2023-05-16 08:07:11 (l*y@n**t.***)
廣海明月132講心得報告-紐約教室弟子 賴燦宏。
再聽這一講,弟子心中現起一句俗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弟子的想法是,今日出現之境是過去的業力所感,必然與我宿世的習氣有關。認真的學習佛法,深信業果及生生增上之後,再仔細的觀察這個環境,好像可以對過去的自己會有很多的了解。如果修行的一個重點是改變自己的習氣,那麼當下的這個環境就是我習氣的顯現,依靠這個環境,我的修行就可以作到實實在在。
對當下顯現的人事物抱怨,甚至報冤,就是在建造一個未來的苦境,萬萬不可。針對自己的煩惱習氣去改進,即使不能立即改變當下的逆境,也能避免未來的的逆境,何樂而不為?
弟子又覺得以上的這些想法,雖然有很實在的下腳處,但還是很粗淺,還需要多聽聞,研閱無垢經典,廣學。以上心得供養上師三寶。
再聽這一講,弟子心中現起一句俗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弟子的想法是,今日出現之境是過去的業力所感,必然與我宿世的習氣有關。認真的學習佛法,深信業果及生生增上之後,再仔細的觀察這個環境,好像可以對過去的自己會有很多的了解。如果修行的一個重點是改變自己的習氣,那麼當下的這個環境就是我習氣的顯現,依靠這個環境,我的修行就可以作到實實在在。
對當下顯現的人事物抱怨,甚至報冤,就是在建造一個未來的苦境,萬萬不可。針對自己的煩惱習氣去改進,即使不能立即改變當下的逆境,也能避免未來的的逆境,何樂而不為?
弟子又覺得以上的這些想法,雖然有很實在的下腳處,但還是很粗淺,還需要多聽聞,研閱無垢經典,廣學。以上心得供養上師三寶。
總共 3 則心得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