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029 依著志向,小心編排修學次第

好,現在我們來聽下一段。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往往有一個問題就來了。那你改建,第二次改建的時候,這個老房子嘛,拆掉重來,拆掉重來一趟還可以。我們往往有這個毛病,說:「哎呀!現在這個一間不夠……」因為我們南普陀就是最好的典型,一間不夠再加一間,一間不夠再加一間;東加一間、西加一間,往東面加一間,往上面加一間,往那面加一間,加得非常凌亂,到後來,你簡直不曉得它怎麼辦是好!不過,好在我們現在這個架子向兩邊還寬;實際上它不是,它是個高樓大廈。我說一層,然後呢,二層,對不起,你造三層的話,這地基不穩,不行的。怎麼辦呢?把它拆掉重來,所以我們往往說造了三層,造一層的時候,覺得馬馬虎虎,造了再說。要造二層,還可以,造到三層的話,把三層全部拆光,地基重來。然後呢,造了四層、五層,到了那時候,你又全部拆光又全部重來,我們常常做這種事情。

剛才說當我們有了一個志向之後,我們的問題就來了,請問是什麼問題呀?師父的原話說什麼呀?「改建」是吧?改建。改建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把老房子拆了重來對吧?然後師父說:「拆掉重來一趟還可以,我們往往有這個毛病」,看起來這件事就不是一趟,是不停地重複的,就是拆房子、蓋房子、拆房子、蓋房子……,我們蓋的東西就是為了將來拆掉,是不是這樣?我們不停地蓋、不停地蓋,只是為了把它拆掉,要蓋更好的。

如果一個人這樣蓋房子,就覺得他家好像滿有錢的,把蓋的房子打掉,比如說一層樓打掉,再打個地基,再蓋兩層樓;過一段時間他又蓋更高的,把二層樓和二層樓的地基全毀掉,再蓋更高的,看起來是非常非常有錢的,因為他不停地折騰。但是他為什麼這樣不停地折騰呢?為什麼他想要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為什麼越來越多?

還是那句話──隨著聞思的視野的擴展,我們越來越發現我們想要佛果,我們很想希求那個佛果,因為只有那個佛果出現,我們才能夠去利益所有所有的如母有情。一開始可能是看到佛法了,非常非常地殊勝,我們只想在這個佛法的大海中取一瓢水,自己解一下飢渴,然後坐在岸上休息一下疲憊的身心,就心滿意足了。但是我們放眼看去,看到越來越多的生命比我們生命的現狀可怕得太多,這個時候就不能滿足於自己被滋潤的這種樂受,我們就要去幫忙那些還沒有找到一滴水的,甚至就要渴死的,我們還要從這裡邊把水送給他。

所以隨著我們視野的遼闊,想要利益更多更多的人的時候,我們就發現我現在有的真的不夠、我所學的根本不行,一去幫忙別人馬上就碰壁。那怎麼辦?就得加強自己的力量。要加強自己的力量,就得要「聞多、思廣、修行深」,因為任何的阻礙都跟慧力的高度有關係,智巧才能無憂嘛!所以我們想要去利益別人、想去幫忙別人的時候,就會想要自己變得更強大。變得更強大,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是真的能夠幫助那些我心疼的人,我不忍心看到這些事情,我不能背對著他們完全裝作沒感覺,也不能裝作我很快地又遺忘,這些都做不到,那我就自己要變得特別特別地強。那利益眾生最強的、最強的導師到底是誰呢?我們天上人間找來找去、找來找去──那還是佛陀!最終我們還是會選擇一定要蓋摩天大廈,所以一定要去成那個佛果。

可是開始亂修的那些──今天在這兒修一下、明天在那兒修一下,最重要的是我們修出了一點覺受之後,就會在那止步不前,而且為那點覺受沾沾自喜,看不到前方更遠的路,也看不到自己的局限。如果我們不請一個非常非常了知這條路的嚮導,去詳細地詢問的話,也許我們在山腳下就以為自己在頂峰了。要對比一下才知道:喔!原來我那是一個鐵皮屋,原來還有高樓大廈。

所以,師父講的這個重建的過程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因為你會發現,你辛辛苦苦建的,最後你又要把它拆掉,費了更長的時間、更多的辛苦。而且,注意喔!這個人有這個毛病,他就喜歡趕快建一間、趕快建一間,然後過兩年趕快拆掉。其實他重建一間和趕快拆掉的動作都同樣地快,因為什麼?沒有總體設計圖。為什麼他沒有總體設計圖呢?可能沒有那種設計高樓大廈的總工程師跟他做朋友。而《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一個成佛總體道次第的藍圖,師父就像一個工程師一樣,把這所有的藍圖怎樣、怎樣設計的詳細地講給我們聽。然後我們開始對成佛這條路產生了熱烈的嚮往,所以就會看到:喔!原來我對佛法那點見解可能連鐵皮屋也不夠,所以這時我們就想拆,但拆完了之後到底會不會急急忙忙又建一個?

我的意思就是說:道次第、道次第,最初的次第應該是打地基,對吧?最初的次第是打地基,但是一層樓有一層樓的地基、七層樓有七層樓的地基。像去年我們就想把一棟房子改建,就是跟師父說的一模一樣,因為什麼呢?出家人住不下。想去改建的時候,去問那個設計師,設計師說:「這個樓房完全不可能加高,因為它的地基就只有兩層樓。」怎麼辦呢?好吧!那把陽臺再做一個房間,可能還能住幾個人;然後陽臺又住滿了,又住哪呢?想要再往前改;前面一挖會挖到那個管線。所以想來想去還是想把它蓋高,想把它蓋高,又涉及到地基的問題。

其實師父舉這個例子非常非常現實,因為城市的人很少有自己想蓋房子,都是拎著行李箱搬進了新家,不知道所有蓋房子的過程。我原來也是不了解的,來到了加拿大之後,跟很多法師一起研究蓋房子的事情。然後我發現有的房子真的是需要拆掉,但是那不是我們蓋的,是別人蓋的,它就在中軸線上,影響整體設計,一定要把它拆掉,可是你又捨不得。後來我們就去問:有沒有一種技術可以把整個房子都搬走的?結果還真問到了!說有一些房子可以從地面上切掉,然後放在一個車上,拉到一個地方再把這房子挪下來,座落到一個新的草坪上。我們就是這樣搬了兩棟房子,其實費用也不是很低,但是總比重新蓋要好一點,所以就把那個房子整個地搬家了。房子搬家那天,我覺得很新鮮想去看:欸!是什麼樣的車可以拉走一棟房子?其實也就是那樣,就是大車嘛!

當時我就想到師父在《廣論》上講的這個拆遷的公案。拆遷的過程是很辛苦的,比如說你去問一個設計師,說:「我要接一棟房子,怎麼樣再接出一間?」設計師通常都說:「你不能打掉重蓋嗎?」打掉重蓋誰捨得呀?關鍵是那是你的心血蓋的,你捨不得。就像你的覺受,如果一個老師說你的覺受是錯的,你肯聽話的話,還肯改,因為是錯誤的修行方式導出來錯誤的覺受;如果是不愛聽話的,就不敢去找老師了,然後就自己偷偷地還是把自己覺得那個鐵皮屋好的感覺一直留著。

所以很多人沒有蓋房子的經驗,我也不能說我有,但是我已經參與了很多建設的過程。在我們僧團如果這樣的話,那肯定環境很快就被我們破壞掉了,因為東加一間、西加一點──啊!這個班來了加幾間,那個班來了加幾間,很快一個寺院區就全部亂掉了,所以它一定要有整體設計圖。

那麼對我們的人生來說,我們基於現實的需要:啊!現實需要這個,我趕快去了解一下,學點這個,然後過兩天過關了又不要了。零零碎碎的,忽而東、忽而西,忽而上、忽而下,就這樣,對自己的所學沒有一個總體的次第和一個究竟的目標。花了很多時間東學、西學,但是到底對改變自己的身心上的習氣毛病,甚至建立正確的聞思修的一個習慣,有多大的扭轉?基於眼前的需要而去學的,還是基於眼前乃至長久的需要去學的,這兩者完全是不一樣的。基於眼前的需要學的,你可能很快這個難關過了,你就不想要了;基於無限生命的角度,我們來求取無上菩提,我就知道這個地基一定要深深地打,因為我要建立的是佛果那樣的摩天大廈,那麼它一開始的地基一定是要為那個佛果而建立的。

請問:那個地基到底是指什麼呀?為鐵皮屋不用打地基嗎?在地面就好了。那麼可以說這兩個人都在建房子,一個建摩天大廈、一個建鐵皮屋,但是鐵皮屋有可能最後被改掉,這兩個人他們的次第完全是不一樣的。注意喔!現在你們可以想想,一個是要鐵皮屋,一個是要成佛的摩天大廈。這兩人同時建房子,然後鐵皮屋很快就出現了,那個蓋摩天大廈的,可能只是打地基還沒打完,上面什麼都沒有,但是它是非常非常扎實的。那麼為什麼這個人會建到摩天大廈,而這個人只建到鐵皮屋呢?注意!為什麼你會覺得你想要摩天大廈,你不滿足於鐵皮屋?這說明志向!

志向從哪裡來的?志向從哪裡來的?一般都是老師教的,是吧?我們作為人,怎麼可能行於天地間沒有志向?那麼行於天地間的人就都有志向嗎?志向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就是我們對所有生命的那一份責任感,我們對所有的生命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那一份承擔,或者說你的那一份熱衷。如果你覺得:啊!學佛原來可以把我的心變成是這樣子,可以又幫到自己、又幫到這麼多這麼多的有情,那你就要非常小心地編排自己修學的次第。

那麼是自己編排呢?還是跟著過來人看一看?所以師父講的是建了一層、拆了一層;建了二層、拆了二層;建三層,想要往上蓋的時候,他連三層都拆掉。這個人就是建多少、拆多少,直到有一天他的地基是為摩天大廈打的時候,他就不用拆了。但這個摩天大廈的地基到底是什麼?是否是一開始走這條路的發心呢?發心就是志向,對嗎?可以這樣理解嗎?就是我想要成佛,和我只是解決眼前問題。如果是只想眼前問題,可能就是不停地拆;發心就為求正等菩提,那麼你的所學都會為自己的這個願力所攝持。

不知道你們聽得怎樣?是不是走神了?應該不會吧!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