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師培育:一條不簡單的路

經典翻譯乃千秋大業,鳩摩羅什及玄奘等大譯師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譯經高潮,然當大師示寂後,其事業也隨之停滯縮減。我們期許能突破難點,完成將藏傳經典全面漢譯的宏願,因此,致力於完善僧伽學修制度,培育一代又一代具足教證的僧人投入譯經,是譯經事業永續發展的關鍵。

成為譯師的條件

盛唐時期,玄奘大師當年飽學漢傳經論,然而為尋求佛法真義而負笈西行,留學印度十九年,依止明師深入經藏,不僅在佛法造詣上有極高的成就,更精通梵文及印度各種方言,甚至對印度地理及風俗暸若指掌。於此條件下,大師返回中國之後主持譯經院,十九年間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數量佔中國譯經史四分之一之多。而其堅毅精神及不慕榮利為法奉獻之德行,更為後世所稱揚。

所以,譯師的首要條件是飽讀經論,對義理具有透徹理解,方能精準無誤傳遞原意。並且通曉原文和翻譯之語言,力求譯文準確、動人又優雅,在信與美的千思萬慮、細細斟酌中將滴滴心血化為字。

然而佛陀之教言,旨在為世人指出離苦得樂之明路,單單轉譯文字尚不足以闡發佛陀本懷,譯師更須真修實練,將經典奧義深自內化,方能於字裡行間中傳遞善念、啟發信仰。一名譯師,應嫻熟經論,又專精語文,更該是腳踏實地的修行者。

十五年以上的僧伽教育

為培育譯師,日常老和尚和真如老師在當代選擇了一條不簡單的路:帶領一群又一群年輕的學僧,以傳統而嚴格的教育方式,完成歷時15年以上的五部大論學制。

五部大論是五部不同的印度祖師所著的論典,即《釋量論》[1]、《現觀莊嚴論》[2]、《入中論》[3]、《俱舍論》[4]與《戒論》[5]其學習方式主要為背誦經典與辯論,而每一部大論尚有多位祖師為該論撰述的解釋,學僧皆須廣泛研讀,參考書籍總計超過一百部以上。

背誦,是透過反覆念誦,記住經論上每一個字,不只提升記憶力,同時訓練內心,使其趨於沉靜而專注。將經論熟記於腦中,不假書本便能流暢地誦出經文,是通達經論不可或缺的一步。

辯論,是源自古印度那爛陀寺傳統,一種以理路相互辯難的學習方式。學習辯論用以開展心的邏輯思考及推理能力,能夠加深對所學內涵的理解,並去除錯誤的認知。日復一日強化理路,心將越來越清晰,不會沈溺於表象片面的認知,品嚐真理的甘露美味。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延續古體文的寫作,以古雅的文字譯經,讓傳統文化保持新生,所以在語文教育上側重於漢藏雙語之古文學習,學僧自幼便徜徉古籍原典,鍛鍊深刻且精確的闡述能力,盼以優美簡鍊的文字承載經典的智慧,使之歷久彌新,永遠為當代人類注入正面的力量。

再啟譯經的莊嚴巨輪

日常老和尚自1994起招收沙彌、培育僧才,從1994年到2014年,經過二十年的僧伽教育,終於養成了第一批譯師。

幸運的是,我們不必再等待二十年。未來每年將有學僧完成五大論學習,二十年後,預計培育出兩百位以上合格主譯,達到每年翻譯200部以上的經典,目標以五十年的時間,完成萬部以上的經典翻譯。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護持僧伽教育,期盼有無數譯師出現於世,繼盛唐之後,再次啟動佛經翻譯的莊嚴巨輪,虛空有盡,此願無窮!


[1]《釋量論》,為法稱論師所造,主要闡述印度因明學。

[2]《現觀莊嚴論》,為至尊彌勒所造,主要闡釋《般若經》的隱義道次第。

[3]《入中論》,為月稱菩薩所造,主要闡釋中觀應成派空性見。

[4]《俱舍論》,為世親菩薩所造,主要闡釋對法的眾多名相。

[5]《戒論》,依出離戒廣釋一切應止應行的增上戒學的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