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 0024 (2021-03-27 ~ 2021-04-02)
- 標題 | 依師多聞正修止觀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26-L10 ~ P27-L5《菩薩藏經》亦云……而修妙慧。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43-L9 ~ P343-L12《菩薩藏經》亦云……而修妙慧。」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有沒有反覆地聽聞《道次第》的止觀章或者全廣啊?如果有,那真要隨喜大家!如果沒有,就是要再努力一下。00:35
若未廣聞,唯修禪定無法脫離輪迴
今天我們要繼續往下學。請大家翻開《廣論》,有記住多少頁吧?343頁倒數第5行。之前我們學了《修次中篇》,引了《解深密經》,還有《三摩地王經》,今天我們再往下學。請大家看原文。00:59
《菩薩藏經》亦云:『若未聞此菩薩藏法門,亦未聽聞聖法毘奈耶,唯三摩地而得喜足,為我慢轉墮增上慢,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嘆、苦、憂及諸衰惱,不能解脫六道輪迴,亦復不能解脫苦蘊。如來於此密意說云:「從他聽聞隨順,解脫老死。」』01:40
《菩薩藏經》也說:凡是沒有聽聞菩薩藏的大乘法門,沒有聽過聖法毗奈耶──請問「聖法毘奈耶」是什麼呀?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裡解釋為三藏。律藏是含攝在三藏中,是三藏的根本,所以這裡沒有直接地提到三藏,而是直接提到毗奈耶,以此代表三藏。說沒有聽聞過菩薩藏的大乘法門,沒有聽聞聖法毗奈耶,認為,注意!認為只要三摩地就夠了。如果懷著這樣的念頭的話,由於我慢而墮入增上慢,不能從生、老、病、死、愁、嘆──悲愁、哀嘆、痛苦、憂惱,還有心意擾亂中解脫,不能從六道輪迴中解脫,也不能從苦蘊中解脫。02:56
基於這樣的用意,如來開示說:「從他聽聞隨順,解脫老死。」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巴梭尊者解釋說這個「他」是指善知識,要從他聽聞,就是從善知識聽聞。那麼聽聞什麼呢?注意!「聽聞隨順」,隨順什麼呀?聽聞隨順解脫的教授;聽聞了之後,才能從老死中解脫。所以我們想要從老死中解脫的話,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聞三藏中隨順解脫的教授,不能認為只要修定就夠了。04:01
那麼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菩薩藏經》的這段文要告訴我們什麼呢?這是不是在講一個廣聞的問題呢?如果沒有廣聞的話──就是沒有學習菩薩藏、沒有學習菩薩的三藏的法,有一些人他就只學了一些奢摩他,只接觸了一點點,然後就覺得,注意!就覺得足夠了,認為這可能就會從此智慧如海,然後生起了傲慢的心,這樣是無法脫離六道輪迴的。04:57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我也聽很多人講過,認為禪定包羅萬象,只要一打坐然後智慧就會自然就開了。好像沒有親近善知識聽聞,沒有把聽聞教典這件事看得有多麼重要。但是我們也沒有清晰地檢查到自己有生起傲慢的心,因為我們會認為「只要心修定就可以了」這樣的心是傲慢的心嗎?我們認為只要修定好像就可以智慧如海,甚至就可以解脫老死了,其實這真是滿麻煩的一個見解!05:40
生起了傲慢的心之後,無法脫離六道輪迴,那就跟最初我們想要學三摩地的初衷是相違背的。那麼正確的作法應該怎麼做呢?「如來於此密意說云」,就說要從親近善知識,聽聞三藏、善巧三藏,我們才能夠知道如何修持止觀,乃至了解很多法,然後來修鍊,正確地修鍊止、觀,我們才能脫離輪迴的大海。06:23
親近善知識聽聞隨順解脫的妙法,才能解脫老死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菩薩藏經》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也可以再想:「未聞此菩薩藏法門」,沒有聽聞聖法毗奈耶,就會得喜足嗎?06:40
因為如果修定的話,大家都知道,非常容易為我們的身心帶來很穩定的、很平靜的這樣的一個喜悅。這樣一個喜悅的狀態,有的時候會令人裹足不前,而且有的時候會令人迷戀其中,會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修行成就──就心靜如水呀!心靜如水的話,是不是也沒有悲心了呢?對於毗缽舍那、對於空性也沒有什麼希求和探索的心了呢?對親近善知識也沒有什麼欲樂,就只願意天天修定的話,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導,就只對此有興趣,「而得喜足」後,「為我慢轉墮增上慢」。這裡邊的「為我慢轉」就是沒辦法對治我慢,他隨著我慢轉,因為不認識、不知道我慢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生起了我慢,所以就只能隨著我慢轉。而且會繼續加深,「墮」,墮入──更深了──「增上慢」。07:54
可能是隨著打坐的經驗的加深,隨著修定的不同的體會,會不會覺得自己在證悟的經驗越來越了得?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明白的老師指導,自己也沒有去聽聞教典的話,同行中也沒有人根據教典跟自己探討一下,可能會誤判自己修定所產生的種種境界就是真實的證德,甚至會把這個修禪定誤以為是證空性了。以前都講過。所以這裡邊說:由我慢轉墮增上慢,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嘆、苦、憂,還有衰惱,後面,「不能解脫六道輪迴,亦復不能解脫苦蘊」。08:46
我們有一些新的同學沒有聽過前面的《道次第》,或者開始聽,就會知道:喔!如果不聽聞菩薩藏法,沒有聽聞聖法毗奈耶,會有這樣的問題,那麼該怎麼辦呢?佛陀就告訴我們說:應該親近善知識,聽聞這些法藏,才能夠解脫老死。這是一個辦法。那麼已經有這樣一個問題的,也是要從這兒改進開始。總之,如果我們想要解脫生、老、病、死、愁、憂、慨嘆這些問題,解脫六道輪迴的話,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聞隨順解脫的妙法才行,這是佛陀對我們的諄諄的教誨。09:38
修三摩地的目的是要獲得一切智智
我們再往下看原文。《修次中篇》中引了《解深密經》、《三摩地王經》、《菩薩藏經》,說明一定要修毗缽舍那才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才能斷除煩惱的種子,徹底地解脫生、老、病、死。那麼接著往下看原文:10:05
故欲斷諸障發淨智者,應依奢摩他而修妙慧。10:14
因此,由於希望斷除一切蓋障而發起清淨智,所以應當安住於奢摩他而修持智慧。這裡邊的清淨智慧,就是指一切智智;斷除一切蓋障──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就能獲得一切智智。我再問一遍:一切智智,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夠獲得一切智智呢?因為有兩個障障蔽住,阻擋著我們。就是什麼?煩惱障和所知障,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就能夠獲得一切智智。10:52
那麼我們如果想要獲得清淨智慧、想要獲得一切智智的話,怎麼辦呢?「應依奢摩他而修妙慧。」所以應當安住於奢摩他,在奢摩他的基礎之上,我們要修持智慧。注意!我再說:不是「唯三摩地而生喜足」,不是只修三摩地,而是要在奢摩他的基礎上,我們有向上更深的欲求、更迫切的願望。這個願望是什麼呢?就是要修持智慧,要得到清淨的智慧,甚至要得到一切智智。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要修三摩地,不是只要三摩地。11:44
所以這一段文字,經典上這一段文字也告訴我們說:修三摩地的目的,它的初衷是要獲得清淨的智慧,不是僅僅要擺脫現世的煩惱。雖然修三摩地,足以讓我們擺脫現世的很多困擾,但它的偉大的作用遠不止於此。所以藉借著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到,哇!修三摩地原來好像一扇大門一樣,在我們眼前開敞這個成佛之路。一路都要在三摩地的基礎上,希求清淨的智慧,這是一個修行者能對自他的生命給予的一個最深刻的回饋,也可以說最深刻的一個撫慰。如果以這樣殊勝的一個目標來修三摩地的話,那三摩地能為我們的生命帶來太多、太多的喜悅了!所以從樂趣勝樂,何樂而不為呢?12:58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完整改譯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43 | 9 | 菩薩 | 菩薩藏 | 據藏文補譯。 |
343 | 10 | 聖調伏法 | 聖法毘奈耶 | 據藏文改譯。 |
343 | 10 | 憍慢 | 我慢 | 據藏文改譯。 |
343 | 11 | 不能解脫諸大苦蘊 | 亦復不能解脫苦蘊 | 據藏文改譯。 |
343 | 11 | 聽聞 | 聽聞隨順 | 據藏文補譯。 |
師長開示手抄稿等同經書及佛像畫卷,請以恭敬心謹慎面對,不可跨越、隨意放置,且應置於相對高、乾淨的地方。紙張若需回收,請先念「尊辦一切眾生利 賜予相順諸悉地 今雖返回佛境地 祈願再次降來臨」偈頌一遍隨文作觀,再誦金剛力咒「嗡班雜北卡馬阿雜馬吽」七遍,再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