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43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四三卷.A面

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念佛,要觀想,啊!他就會觀起來了以後,不但佛像清清楚楚,而且心裡面哪,身、心兩方面有無比的安寧輕快,這種狀態,什麼東西都動亂不了你。所以的的確確地,你真正了解了這個佛法的真正的殊勝的內容以後,你就發現啊,現在我們稍微下一點那個努力,太值得了。啊!那個像做生意一樣,那個賺回來那個利潤之大啊,不得了地大!所以現在不要說叫你花掉它什麼個多少錢啊,花上十萬、八萬,乃至百萬、千萬,絕對值得!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殊勝利益,殊勝利益,但是呢一定要大家去努力去試,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體會得到。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由於這種力量扶持你,你對於心裡面所緣的這一個境況,安住在那裡一動不動──就動不了你,就動不了你!不要說得了根本定,你慢慢地相應了,得到了欲界定,乃至於這個念力現起來的時候,它那個妄念,就自然而然一點都生不起來,一點生不起來,這樣。到了後來,你要起個妄念,你沒辦法提起,就會這麼妙法;而且那個身心的輕快,是無比地安樂。那這個還沒有到根本定,得根本定一定是什麼?輕安現起。輕安的特質,在後頭再說啊!這是止的自性。

觀自性者,經說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是善思維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為觀。

那麼進一步,觀是什麼?經上面告訴我們,一定先要前面有個基礎喔!由於前面止、奢摩他為依,所以慧一定要由定而起的。所以這定的特質呢,就是身心輕安,那個時候因為你身心輕安,所以無比呀,「捨離心相」。否則的話,你一天到晚,哎呀,那個身體又粗重,那個心裡面這樣,那時候輕快無比的時候,你這個自然而然就獲得:哦!這在未到地定當中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得那個身體不見了,如雲如雩,好像什麼都沒有了,就是這種感觸。所以那個內心當中的這種平常的這種執著,自然而然慢慢地──實際上並不是消失掉噢──你就不會再去執它了。

那個時候,你就在這種狀態當中,因為你不執著,因為不執著,所以你善巧地運用。這個話怎麼講呢?譬如說我們現在手裡面,假定你手裡拿了一個東西以後,對不起,你要用那個手,不行呀!現在你把手裡東西放掉了,那你要善巧地運用,那換句話說,你自由自在。平常的時候因為那個身心那麼粗重,它就不聽你招呼啊,那時你就沒辦法;現在呢,由於得到輕安相應,你就在那如你所欲地動,所以它那個時候,能夠要它怎麼辦就怎麼辦。

那時候啊你要思惟觀察,當然,這個地方是「善思維法,內三摩地所行行相」。那麼,在定當中叫作三摩地,那個三摩地啊,一定是也是所緣的。譬如說我們數息,那麼你緣的什麼啊?緣的息啊!然後呢,你如果說觀佛,那麼你緣的佛像啊!你總有一個所緣的。那個緣的,就是安住在那個所緣的上面,了然無動,到那個時候啊身心輕安,這個是定。現在呢,在定當中對你所緣的這個東西、境相叫「觀察勝解」,就是這樣。那去觀察它:嗯!這個是什麼?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能夠如理地去真正地觀察。譬如我們現在要看一樣東西的話,你要去看它,心裡面亂糟糟的一團麻,你就沒辦法看。到那個時候啊,心裡面非常寧靜,而且了然不動,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動得了你,所以那個觀察力非常地強。

「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哪!就在這樣的前面所說的那個定當中,殊勝的定當中,他所緣的那個──你這個裡邊,慧的特性是什麼?於「所知」法,對於所緣的法要揀擇:欸,哪個對呀、不對呀?那個時候你才真正地能夠「正思擇」,思惟、觀察、抉擇、如理取捨。「最極思擇」,前面的時候,儘管你想去思惟、觀察,有種種限制,你想了半天,有的人,唉呀,那個想得頭痛如裂,那就是想不起來。有的時候雖然你想啊,那個腦筋不聽你招呼;有的時候你想了半天,眼睛痠、身體累,這個東西都沒有了!所以他那個思惟觀察的能力,達到最高效果。而且「周徧尋思、周徧伺察」,他這個時候才能夠普遍地,然後呢包含一切地尋思、伺察。尋跟伺是兩種心理行相,粗緣的時候叫尋,然後根據這個細細地、一步一步地深入叫伺。

譬如說我們禪宗啊,先參一個公案,說「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你就看一個什麼是個「無」。或者「念佛的是誰?」那誰,他不是要問念佛的誰,假定我們平常的時候,念佛的誰?我嘛!那還何必去問它?欸,它不是這個,妙極了!就在你內自己裡面去說:對啊!我,那我在哪裡呢?對啊!那我,你說這個嘴巴是我嗎?呃!不是;嘴巴唸的,也不是;那腦筋嗎?那麼為什麼腦筋念,為什麼嘴巴上面唸出來呢?那麼腦筋又是什麼東西呢?諸如此類。剛開始的時候你這樣去找,這叫尋。然後呢慢慢地越來越細,針對著這種──對啊!這腦筋又在哪裡呢?欸,一步一步地細,一步一步地深細,那個叫作伺。所以尋是粗緣這個行相的時候,粗心相,然後呢根據這個慢慢地細入的這個是伺,伺察的伺。

你對於這個如理地、正確地思擇,那時候,欸,得到了一個:「啊!就這個樣。」然後呢這個法──嗯!這安忍、忍可了,「忍」就是印可,「啊!是、是、是、是。」然後那個時候會產生啊,一方面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這種快樂,一方面還有一個特別的這個樂的話,就是跟法相應的。跟法相應有多方面,「若覺、若見、若觀」,或者對這事情真實的……以前是不了解的,現在了解了;以前不覺悟的,覺悟了。那這樣地去觀察,這個總名叫作觀,總名叫作觀。

總謂安住止中,

哪!下面又總結一下,一定先要安住在這個定當中,然後呢,

由觀察所緣之力,引生輕安所持之觀慧,即觀自性。

要曉得定的特質,那個心定在那裡,你心一動的話,定就散掉了。欸,妙不可言!它現在呢你一觀,要想定,它就不能觀;要想觀,就不能定。現在怎麼辦呢?這個真正的觀啊,就是普通心散亂地觀哪,沒有力量的;所以它真正地要深入的所謂「能正思擇,最極思擇」,一定要心很深細,那個心深細,一定要靠定的力量。所以他學了定以後,然後再進一步去學觀。所以等到你得了定以後,剛開始學觀的時候,那個心又散亂,你不要怕,就慢慢地來。所以他後面會有巧妙的方法,這裡我就簡單說一下。

得了定以後,然後你真正去觀的時候,那個又不行了,你一觀,那個心就定不住,要定,那個就不能觀。那不管,因為你已經有過這個定的經驗,那個時候,進一步你全部的精神啊,就幹什麼?就用在這個觀上面去,用在觀上面;散亂,散亂也不管,你觀。不過剛開始觀的時候啊,譬如說我們要觀一個佛像,他有個特別的方法的。不是說你看的,噢,他有三十二相,一個一個相要去觀他;有八十隨形好,乃至於頭光三尺,身光六尺,一大堆地去觀,不是的!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定心當中,就是你緣一個總的佛像,乃至於白眉毫相,這一點,全部精神看在那裡;等到可以了,你慢慢地把它這個心啊,慢慢地把它擴大,然後觀察,這個時候再去找他,就這樣。

前面那個看好了以後,定在那一點的話,那是定;到那個時候,你進一步去找,它那心亂了,亂了,亂了,對不起,你馬上又把它拉回來,偏在定上面。那定了,然後呢你再去用那個定的心力去觀,它這樣地善巧地調,這樣。總是觀的特質,是依止著那樣的前面由於輕安扶持的這個力量,去觀察你所觀察的。那個時候你觀察得久了,久了以後,那個心哪,欸!跟前面不一樣了。前面是你一觀它就動、散,現在呢因為你久久練習以後,當你的觀力越深它那個定也越深;反過來,它定深的時候,那個觀力也越深。一直等到什麼時候呢?等到由於你由於觀所引發那個輕安。所以當你觀的時候,那個輕安也跟著來了,這個時候什麼?觀的自性。

所以現在我們要腦筋擺在那裡想的話,啊!再想想頭痛得要命,他不!等到你那個如法如理真正去觀的時候,啊!那是無比地輕快。而實際上呢,這個時候的這個,才是真正最佛法的重心。因為有無比地輕快,所以呀,你要觀再久、再長都不怕。而且這個力量最強,而且最正確,所以你看什麼東西的問題的真相,才能夠真正無餘地徹底找到、徹底解決,這個就是它的觀的自性。

《莊嚴經論》云:「正住為所依,心安住於心,及善思擇法,應知是止觀。」

那麼就是這樣。那這個時候「正住為所依」,如果我們心安住在如理如法的地方,你能夠這樣去做,那個心就自己安住在心相上面,不會緣著外境亂轉,這個是止。然後呢,根據這個去能夠善巧思惟、觀察一切法,這是觀。下面:

止觀必須俱修,

真正學的時候要一起來,為什麼呀?

如夜間觀畫,須燈明亮,復無風動,方能明了見諸色相。

就像我們晚上看一樣東西一樣,那個時候一定要個條件,什麼條件啊?要很亮的一盞燈,那盞燈還不能動搖。如果在風當中「刮拉、刮拉」閃來閃去的話,對不起,那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定要寧靜,一點風都沒有,然後光明很亮,那個時候你能夠見到種種的色。為什麼呀?現在我們在什麼?在無明長夜當中,不曉得裡邊是什麼東西。所以你正確的了解也必定要,第一個──光明,而這個光明不能動搖,動搖看出來,那就看不清楚;如果沒有光明,一片漆黑。不動搖是止,而光明是觀。所以,

隨缺其一便不明顯,

這個很清楚的。

如是觀甚深空性,亦須無倒了解真實之慧,及隨欲安住之止,方能明了見真實義。《月燈經》云:「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

現在呢,我們所以顛倒的原因,也並不了解得事情的真相,所謂真如性;那麼由於不了解,所以產生種種的執著。那麼現在我們要真正了解的話,那個時候要見到它的特質,觀甚深的空性,同樣地需要這個明白的光明一樣,這個就是「無倒了解真實的智慧」。這個一定要,首先要沒有錯誤地了解這個東西。了解了,根據這個了解深入地觀察,最後呢現證這個意義,就這樣。那麼這個所使用的方法是什麼呢?一定要經過聞、思、修抉擇,然後到最後再用那個深、真正的止觀的觀力,把它徹底地明證,所以一定需要「隨欲安住之止」。

為什麼叫隨欲安住之止呢?你全部精神要想擺在這個上面,它能聽你招呼。現在我們這個心念就是不聽我們招呼,不要說觀甚深空性,意思就是大徹大悟;連它最簡單的,做一點隨便的小事情啊,念一聲佛,拜一下佛,它就是心裡面在胡思亂想,不能像我們所希望的那個樣。那個時候你要觀甚深空性,那絕對少不了。那麼有了這個,你又了解了這個真實的內容、內涵,經過聞、思,然後再去觀察,最後你如理如量地親見事實。所以說,根據了這個,「方能明見真實義」──這個是不錯的,真如的本性是如何。

經上面說,由止的力量啊,它不動搖,這個像燈一樣;那麼「由觀故如山」,這個前面的不動搖指什麼?就是能夠心不動搖,然後因為有不動搖的這個心,然後能去如理觀察,如理觀察、如實而知的話,那就不會一切境界……所以說如如不動。那時候像山王一樣,真正地如如不動,所以由觀故如山哪!這個是第一個,說,說明了止觀的自性,止觀的自性。

丑二學止法分二:寅初修止法,寅二修止量。

那麼先把止說一下,學的「法」,什麼的方法;達到什麼樣的量。現在下面:

初又分二:卯初加行,卯二正行。 今初

「初又分二」,先加行,其次是正行。就是你沒有學的之前,應該有一些什麼準備,應該以什麼基礎,根據這個基礎準備,開始去學正確的修止的方法,現在先說這個基礎。

《入行論》云:「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不貪世修成。」故當先求修止。復應先備修止資糧。

他前面先引一段論,來告訴我們、策勵我們。說,你具足了這個兩樣東西,你就能夠摧伏一切煩惱。實際上處處地方提醒我們,我們要解決痛苦,痛苦的根本在這裡──煩惱。要想解除煩惱,必定要學止觀;要學止觀先要學止,依止起觀。那麼現在要學止,應該怎麼辦呢?你一定對世間的這些東西啊,不要被它所轉,所以一定要離欲「不貪世」。對世間你有一點染著的話,對不起,沒有用!所以一定要不貪世間的一切,那個時候止就修成;修成了止,由止修觀;止觀成就,煩惱破除,得解脫!所以這個地方先要修止。那麼修止先要具備的資糧──條件是什麼,也是引那個論:

如《莊嚴經論》云:「具慧修行境,謂易得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

五樣東西,他下面說這個哪五樣:

易得謂易得衣食等順緣。

這是第一個。就是雖然我們修行,修行的的確確還要吃、還要住等等。為什麼要易得呢?如果你一天到晚你忙這個東西的話,就像做生意人哪,一天到晚忙這個,忙完了以後,哎,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嘛吃、穿,好囉!睡覺,明天再去忙,這個沒有用。現在我們不是,那很容易得到;得到了以後呢,因為容易得到,所以你全部精神可以貫注在這裡,專門學這個。第二:

善處

這個住的地方,還要好。

謂無猛獸怨魔等惱害。

如果有這些惱害也不行。

善地謂不引生疾病。

這樣,有很多地方,比如這地方太潮溼,這地方太熱,或者這地方這有什麼,欸!這個不行。第四:

善友謂具如法良友。

這個很重要、很重要!這個善知識有兩種:上面是尊長,教導你的;下面是同修,乃至於護持你的。第五:

瑜伽安樂具謂遠離喧鬧。是謂隨順處所。

最後呢,就是你真正修「瑜伽」,修定的時候,相應的這些東西。這個要包括什麼?遠離熱鬧。所以真正學定,一定是為什麼要離開這個塵世,在塵世當中,絕無可能,絕無可能!隨順於修法相應的這種地方。除了這個以外,他下面特別說明:

修止之人,復須少欲,不求眾多上妙飲食等。略有粗劣便能知足。

要少欲知足,這個欲望是愈少愈好,愈少愈好。所以啊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個事情──要知足,這個說得很清楚、很清楚,你稍微一點粗劣的就能知足。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們真正來修學佛法,千萬不可以──噢喲!說現在的營養學怎麼講,噢喲!又要什麼這個蛋白質,又要什麼,又要維他命一大堆。這個不要!的的確確地,如果說你不學定,那個是需要,你要靠那個身體嘛;你真正如果學定,一旦引發了身心輕安的話,那個身體的話,那簡直是啊,你以最簡單去,都能維持它。

不要說以前古代的,我們想迦葉頭陀,乃至於我們看歷史上;眼前我周圍有好幾個人,那還沒有得到根本定喔!以前我們一起啊,我還記那個事情已經十幾年以前了,那有一個同修,他後來得到了,慢慢、慢慢地學成功了。嗯!早晨吃過了這個一點稀飯,然後坐上去,平常吃半碗稀飯就夠了。平常啊跟我們也是一樣,那個缽滿滿的一缽還不夠。他到後來慢慢、慢慢地學,學了成功了。學了成功以後,還沒得根本定,那這種情況之下,只是欲界定而已,最多是未到地定。早晨一坐,嗯!張開眼睛來,下午天已經都黑了。那時候他自己啊就無比地輕安,你稍微多一點哪,這裝得滿滿的一碗,他只吃半碗,為什麼啊?吃得多了以後,唉呀,這身體之粗重,那也感覺得不舒服啊!他要一點點就夠了,就這樣。

然後呢那個衣服等等都不要,那時候我們住在南部,天氣熱得個不得了,我在那兒地方老冒汗,他頭頂上面還戴了個帽子,是個毛線帽;而冬天那個冷得個要命,他仍舊這麼一件衣服,妙咧!是,得到了那個時候是有這樣的,可是沒有得到之前的話,你要下苦功哦!所以如果說,你不能放棄世間這種東西,你不能少欲知足的話,這些東西永遠只是看天上人造衛星,只有你羨慕的份。

所以這為什麼我們修學佛法之前,一定要先懂得這個道理,然後策發那個勝解,說它殊勝的好處,然後呢說沒有得到的這個絕大的過患。你一定要先透過你的思惟、觀察,內心當中生起,那時候才不會眼前小小境界所轉。否則的儘管怎麼,到那時候你說得,哎呀!道理大得不得了啊!說一大堆個道理:「喔唷,修行,修行弄了半天這樣的話,萬一生了病怎麼辦?」對呀!那到那時候想:是啊,要叫你這樣的話,叫你放捨一點,生了病大家來指責你呀!好、好、好、好!那種種的藉口,先把自己保護得啊,保護得牢牢的。把那個自己的監牢那個鐵門,是說還唯恐少,木頭的不夠還嫌鐵,鐵的有了鐵條,豎的不夠還要橫,橫的不夠還要加鎖,封得封死在這裡,牢牢覺得很安全。啊!就是這樣一件事情。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沒有第二條路,第一個要得正知見,然後呢要如理思惟、觀察,要產生勝解。到那時候自然而然你會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步深入。

我剛才說這個現在的人,說我們總覺得:「唉呀!找不到。」因為不肯找嘛!你一天到晚保護自己,在那個塵欲當中忙都來不及。這個時候不是沒有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人家說物以類聚,就是這樣。你真正的修行人,你跑得去兩句話一談哪,他第二次也不跟你開口了;你真正地有這個信念,你跑得去,那時候,人家才看,嗯,差不多,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我們看看那個古德那種機緣,乃至於現在的人,那虛雲老和尚不是去朝,朝印度還是朝哪裡?經過雲南的時候,欸!就看見一個老修行,人家說:「欸,這個幾十年了,他從來不跟人家開口,就那麼修了!」虛雲老和尚也是看見了給他問訊,他也不理,跟他講話,他也不理,這樣。啊!虛雲老和尚的確,他自己修行的禪和子啊,你不理,那我也不理。好嘛!你鏗鈴匡啷墾地,我也墾地,到了時間了,進去了,他也跟進去。跟進去,那個老禪和妙咧,他自己煮他的飯。欸,那沒關係,你煮你的飯,我做我的事情。如果看見碗沒拿出來就拿碗,沒有水就那拿,然後燒好了飯,他自己也裝了飯自己吃。虛雲老和尚也不去管他,對呀,也自己裝了就吃,就是這樣,弄了個幾天。那個人就說:「從來沒看見過,不招呼你嘛你自然吃。」虛雲老和尚怎麼說?「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人家來了以後,你不招呼的。」欸,大家就這一句話,說完了大家也不理囉,就這樣!

說明了什麼?世間不是沒有這種,要我們看見的時候,我們本來也就不願意到那種地方去,看見這種人更是,說起來還是,喔唷!這好像……自己有種種藉口。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世間不是沒有這種人哪!實際上呢,我們心裡面,一定是跟什麼啊?跟什麼相應。你不反省還不知道,你一反省啊,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第一個重要的,要有正知見、認得,然後千萬不要用種種的藉口,保護自己的煩惱,那就一點份都沒有了!這是我這地方隨便一提,少欲知足,那個是修行必不可少的!

復不營商謀利,棄捨醫卜等雜務,及與他人往還之因緣。

這個很容易懂。也許前面兩個還是容易喲,「營商謀利、棄捨醫卜等雜務」,就世間一切雜務。還要「他人往還因緣」,這個記住!自未調伏而能調伏他者,無有是處啊!你牢牢記住這句話的話,跟別人的往還因緣你自然斷得掉。否則的話,唉呀,牽絲扳藤一大堆,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少不了,這個也什麼、那個也什麼。啊!要怎麼辦呢?

嚴持所受淨戒。

對於淨戒要嚴持。

思維諸欲過患與無常等理。

這樣地思惟自然行。

具備如是止資糧已,於安樂座端身正坐,足結跏趺,雙手定印,先調息等。如是所說加行六法,及下士中士法皆應先修。尤應善修大菩提心。

那個就是前面的基礎。前面說過囉,你沒有這個基礎的話,不行。所以另外一個人哪,如果失壞止資糧,就是說如果這個前面的基礎不修,你就算坐上一千年,沒有用!那現在不是不會學,你根本的基礎都沒有,大家說:「哎呀,我要學定啊!」那個是真是癡人說夢!所以下面的我們明天再說。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