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一七卷.B面
所以在這地方,我們特別要說明,我們要見到發無上菩提,以及信跟這個廣行六度,所謂跟菩提心相應的行持這個偉大的果利,對於這一個道理見不到,這個過錯是應該改過來。怎麼改法呢?以最快的方式,想辦法觀察、思惟,看見它、認得它。我們看見有一個遠大的、好的果報在這地方的話,那我們眼前這種小名小利,就擋不住了,擋不住了,這樣。
所以平常我們總是,哎喲,怕人家笑呀,怕人家什麼呀,這個世間的人因為你怕人家笑、怕人家什麼啊,一天到晚就纏死在這個裡邊。你們看古來這種大德,所謂那他們這種啊,那個所以用的這種真正了不起的大手段,都是超乎常情的,都是有絕遠大的眼光。這樣才談得上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這是很明白的啊!我們眼前是目光如豆,唉呀,那就是只看見一點點,總覺得:喔唷,這個人也這麼說、那個人也這麼說。你在這兒學佛啊,你還是學那些人?如果你學那些人,是嘛,你本來就不必到這裡來嘛,你就跟他們去混在一塊兒去算了嘛!如果說你要學佛的話,那一定要看佛是怎麼做的。佛是皇帝喔、王子喔,他這個王位都捨喔!這樣。為什麼呀?他就見到這個絕大的果利啊!啊,有這樣大的……那眼前事情擋不住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總應觀察一切諸行,皆念念滅,特觀資財速滅速離,一切所施皆當迴向廣大菩提。
那麼他觀察的時候怎麼辦呢?喏!就是從兩方面:整個地來說,諸行無常啊!這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保得住的。這個無常這東西啊,有粗有細,現在我們這裡始終講的只是講粗相,那個細相我們這裡根本談不到。就是說一念、一念,念念在滅當中,這樣。而特別是那個資財,更是很快地就捨離。所以,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啊,樣樣東西趁它還可以利用的時候,趕快用來布施,趕快用來種下無上菩提大果的這個因。這樣就可以把不堅固的、毫無意義的這種事情,欸,換來堅固的、廣大的大勝利。
若唯顧視財等異熟,則唯能得廣大財位,不得解脫。
假定你只看眼前的這種異熟的話,你呀就算你得到,也得到了廣大的財位的話,這還是不能解脫呀!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特別看這一點。固然這地方是講那個財物,其實世間哪一樣東西不是如此,哪一樣東西不是如此呀!所以我前幾天到台北去的時候,嗯,我那天我們這裡有個同學離開了,欸,他雖然離開了,那離開那天他還說:「哎呀,我聽了這個《廣論》是很歡喜啊!」就是這樣,但是呢他說他家裡頭為了一些事情……。結果我到台北去,事實這個同學非常好,到台北去看見他的一切的行為也是。他去幹什麼啊?去請《廣論》那個帶子,他的的確確相應的!實在他聽了歡喜,他還不只請一套咧!啊,他就要去送給別人去。
那時候我心裡有個很大的感慨:唉!所以我覺得人哪,總是看不見遠大的地方,是,他只看見眼前的這個東西。乃至於我們常常有人說:「哎呀,要顧慮到那個,有人要顧慮到那個,這樣啊!」所以古來那些、那些出家人他的確是一樣。我們常常說一句話,這個很有意思的,「壯士斷臂」,就好像被毒蛇咬了以後,那個毒呀很快就循著心臟來,哎喲!我們痛惜:哎喲,這個不行啊!對不起,你痛惜一個手指頭啊,最後那條命就捨掉了。所以這個壯士─只有唯有真正有智慧、有勇氣的人,那時候曉得,唯一的辦法拿起劍來,「叭!」一下,連手臂切斷。是啊,是要一點損失的呀!佛陀絕對沒有說天上掉下來的,你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天下沒有這樣的事情啊!你要牠好,哇,牠那個食量很大;你要牠不吃草,對不起,這匹馬注定跑都跑不動,你要揹牠都揹不動,你還要騎牠嗎?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不要為眼前這些小事情所捆住。
如諸商賈為與價故,一切資財悉無悋惜捨與於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
要曉得:假定你不了解這個菩提的無上的廣大的功德,那個時候啊,你所注意的只是異熟的財位,那就像什麼?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儘管你也布施,就像做生意人一樣,那個東西也送給別人,但是他為什麼啊?欸,他把那個東西賣出去的時候,也是毫不顧惜哦!喔,賣給人家,他東西送給人家來得個高興哦!他也曉得什麼?欸,他賺到錢嘛!他得到了什麼?他那是得到的利益,世間的利益,不是得到福。
《四百頌》曰:「云於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為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說我們現在這地方呢,行的這個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啊,要曉得它有無上大果。什麼果啊?菩提大果,就這樣。不是為了一點點眼前的報,如果為了報而做的話,那就像做生意人也是一樣,那個啊應呵斥的,那個要呵斥的。所以我們眼前千萬注意哦!不要說求將來人天這種不要,眼前的不要、人天的不要,乃至於聲聞的小果都不要,要求無上菩提大果,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這個四點。第二,那麼下面繼續,
第二唯意樂布施者。
上面這一段啊,就是說將財施,財施當中的話呢,說分辨這個幾個項目。現在呢這個屬於第二的話,針對著布施當中有兩項:一個呢,實際上的東西來;第二個呢,單單我們觀念當中,所以這個是叫「唯意樂布施」。說:
內居閑靜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寶,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無量福,亦名菩薩巧慧布施,是〈菩薩地〉說。
那時候啊,我們不是在外面以實際上的財物,自己送給別人,而只是自己靜靜地安居在這個裡頭,而依什麼啊?依「淨意樂」,這是內心清淨的、淳厚的這個心情,還有淨信心。關於這個淨信心,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了。這裡特別說明,我現在這個布施是為求無上大果利,所以這個財物是無條件地送給別人。還有呢,送給別人了以後,絕對不望報。平常我們送給別人哪,總是覺得:哎呀,我幫了你的忙啊!好像這是做了一個好人一樣,這個千萬要不得,不要求回報的,就是這樣。然後呢不但不要求回報,而且啊這個布施了以後得到的這個善根,也是一起捨給一切眾生。一定是根據前面的這個大菩提心相應的這種心情,這個才是淳厚的淨信心,清淨信心。那麼以這種信心,那麼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物,就是觀念當中去想:有無量無邊的這種財物。「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這樣的殊勝的、正確的認識,運用自己的思惟,來布施給一切有情。
你這樣去做的話,不要花太大的氣力,不像我們身口實際上的行為辛苦得很,但是它也有無量的福德。這個地方的福啊,要注意哦!我們往往啊把它看……在這個梁武帝跟達摩祖師的這個公案,一個說福報,一個叫功德,把這個福看做福報,不是!在本論上面,前面已經說過的,一個利,世間的這個利益;現在這個地方的福的話,就是福智二資糧的福資糧,這個福資糧是一定有慧來攝持的。所以這個這地方的福資糧,就是將來圓滿報身報土的資糧,這是慧攝持的,是成佛必不可少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啊!「亦名菩薩巧慧布施」,那這個正是最善巧的,真正有智慧的布施的方法,這是〈菩薩地〉上說的。
《妙手問經》雖說此是無資財者所應修學,非有財者不應修習。
這個說法,上面那個經典上面,雖然只是說你沒有資財的時候要這樣修,但是呢不是說有財的人就不要哦,有財的也要。這個意思是說,有財的人不但要實際上的財物施,還要拿意樂來施;如果說你沒有財物的時候,你就單單意樂施。尤其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的,如果是一個出家人的話,我們真正應該的千萬不要以財施。現在有很多人,出家人還要去忙財,那完全錯了。如果說你是,已經說過了,如理如法以及你的宿業所感得的,那個時候你要毫不顧惜地去布施;求來的布施,那完全錯了,這個絕對不是佛法裡邊的事情。那麼繼續下去,繼續下去。
無資財時巧慧布施,是為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初極喜地,若證此地,則諸資財定無匱乏。
上面這些是沒有資財的善巧的布施的方法,是說只要在你還沒有證得初地,這個初地,特別地說明叫「增上清淨意樂初歡喜地」─這地方不詳細地說明它,換句話說這是見道以後─這個之前是這樣的。為什麼呀?說當你真的修菩薩道,一旦真的證得了那個初地的話,這個初地的果報不得了地大,他的這個財位是一定不會缺乏的,一定不會缺乏的。
所以在這地方,這地方文上面並沒明確地說明,特別……但是旁邊有一點啊,證明一個事實,證明一個什麼事實呢?就是現在,我們常常也就是在我們,譬如說國內,我們是禪宗很盛的地方,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這個大法,這是千真萬確。但是禪這個法呀,很妙,從凡夫地一直通到佛地,都可以用得上,都可以用得上。所以它是沒有漸次的漸次,是一種最殊勝的、善巧的方法,所以單單用這個方法是不能判斷你的位次的。
前面曾經說過了,大小乘的判斷不在這個般若慧,而在你發心的方便,這個我們要了解。當菩薩證得初地的時候,他一定也見道,換句話說那個時候他一定也是個開悟的狀態,這樣。但是呢,他開悟了以後是不是算初地,還是二地啊、佛地啊,乃至於還是個凡夫啊、加行啊,那個不在他見,而在他的行。前面記得吧?見攝行,行攝見。所以如果說真正的地上菩薩的話,從初地開始,這個《十地經論》上面有很多,乃至於像那個《入中論》等等它都說,那個初地菩薩的福德是不得了的,不得了地大!他絕對不會說,啊!證得了初地囉,還是窮光蛋一個,絕不可能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倒是二乘果,那是沒錯,見道的時候啊,他見到的空性固然是可以,但是對不起,他如果說沒有修福的話,他可以窮得飯都吃不到。那這地方也是順便提一下,繼續下去,
如〈菩薩地〉云:「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若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當獲得無盡財寶。」
他下面就引那個論上的文,那個是《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上面的。這個我們要學菩薩行的人,譬如說在資糧位啊、加行位啊,那是容或現在我們資糧不具足嘛,那個時候用上面這個意樂來布施,這是非常好的方法。假定你一旦真正地證得了這個初地以後的話,那絕定不會再窮,一定有無盡的財寶。那麼上面關於布施的幾個特質都說明了以後,最後,
第四此等略義者。
這一個值得我們這地方很認真地研討一下。是上面大要都說完了以後,還有一個重點哪,這個地方重新,也可以說是一個結論,也可以說在布施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把握得住的。說:
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願修學。
說:是,當我們發了願心,然後呢正受了菩薩這個戒以後,開始學。學什麼?要學像地上菩薩那樣的這個道理,我們雖然現在是凡夫,但是一定要發願去學。為什麼要這樣說?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們一定這個追根究底要把握得住,反過來,我應該問一下自己說:我為什麼到這裡來?我到這裡來是要求無上菩提之果。我們不妨更平鋪直白、更確實地說:要徹底解決一切痛苦,要究竟圓滿一切福德。對!如果是你要求這個果,請問你因地應該做些什麼?因地當中第一個是正知見,然後呢根據這個發這個廣大的願力,說我一心一意要求這個、一心一意要求這個。你有這樣的這個心願力的話,自然而然不斷地增長,逢緣觸發,欸,它就來了!
要不然你沒有這個心的話,你處處地方畏縮:「唉呀,我不行啊,我不行啊!我馬馬虎虎算了!」你平常一天到晚想著這個心的話,一個退緣來了話,你就退了。然後呢,真正那個進的上緣上來的時候啊,你又上不上。唉,總是「反正我沒有份的,我就這個樣啊!」因為為什麼呀?因為你因地當中播下去那個種子,就是失敗的、退縮的這個因哪!所以遇到這個緣,長起來的這個失敗、退縮的那個種子,都在這個地方啊!
所以到這個地方,儘管我今天身體這麼衰,年紀也比較大,可是我自己一直告訴我,喔,這個只要有一天命在,我真正能夠做到的就是這個─我一定要做到,一定做到!絕對不是說等到下一生、下一生、下一生……當下這一念,我牢牢把住這一念,我絕對不放過!這一念,果,那我就不去管它。應該這麼說:我正因為要得到這個果,所以我必須在當下一念上面,這個因當中要把握得牢牢的,我發願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就這樣,就這麼簡單哪!這個佛法你說它呀,深奧是深奧,但是它就這麼、這麼個踏實法,就這麼個踏實法。然後你拿你這個心願你去念佛,這念佛一定上品;你一去持戒,持戒一定上品;你去參禪,參禪一定上品,不管你學哪一個。
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要說:「唉呀,我不行啊,我不行啊!」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乃至戲笑,你乃至於說笑話,你千萬不要說我不行,不!懺悔的時候同樣地說,懺悔的時候,不要說:「唉呀,我要這個樣啊……」我一定要是連根把它拔起!是不是現在能夠連根拔起,那沒關係,但是我這個因本身,要沒有一點點漏洞擺進去,一直加強這個因。所以外面的任何一個緣碰到的時候,一直碰到了助長你那個連根拔起的,把惡業連根徹底斷除的。反過來說呢,你一直發這個圓滿的圓成這個因,所以外面任何外緣碰到的時候,觸發的都增長你那個圓滿得到這個,那個就是個直路,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平常的最重要的是心理建設,千千萬萬不要把那個失敗主義擺在心裡。
譬如說我們上一堂課那個檢點等等,沒有別的,無非說來說去就是共同的目標。所以你一定要把這個什麼,大的、殊勝的大利益擺在這裡。你有了這個的話,什麼小事情都擋不了你。你如果沒有的話,哎呀,那風吹草動啊就跟著人家;人家這個眼睛看你一眼,喔唷,你心裡面又這麼嘀咕個半天;人家跟你說一下,喔唷,你又在那兒轉那個弄了個半天。你搞什麼呀?你要解決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之苦,現在一點小事情你就纏在這地方,就轉不過來了。啊!所以呀,我這寫在黑板上面,所以怎麼講啊?「我來幹什麼啊?」記得這個話!你時時記到:我要盡苦,乃至於要盡法界一切有情、虛空界一切有情的苦。這苦的根源在哪裡啊?惑、業。所以我現在發這個願!而且這個心你一定要非常強有力,要猛利!如果你能夠正確,而且這個猛利的話,哇!這個力量不得了地大,我告訴你,就是這麼不得了地大!
如前所說布施之理,當先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
那麼前面已經說過了,那些對於第一步,這個地方特別講布施。那麼你真實發了這個願以後,這個願之能不能成滿,還要如法行持。你要去如法行持,必定要了解正確的方法,所以什麼是該做的是開,什麼是不該做的是遮。了解了以後精勤努力照著去學,這個是原則,而在這個原則當中,特別是什麼啊?
特於慳悋身財善根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捨之心,
對於壞的那一面,對自己的身、財、善根,這個捨不得的地方,要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如理如法地去針對著這個毛病去治療它。要努力增廣能捨之心,正面的要把那個能捨的心啊,要把它增廣。這地方妙咧!他教我們是「能捨之心」喔,你心真的能夠能捨的話,物就能捨了。反過來啊,我們不了解這個特質,欸,這個什麼特質啊?我們把那個心跟物往往分開來看,在這一點讓你們體會一下。這個心跟物,世間說是兩樣,佛法裡面說分不開的;看起來是兩樣東西,但是那個彼此間這麼個密切。譬如說,現在有一樣好東西擺在那個地方,平常擺那裡你不覺得什麼,那有人來要你的時候,你是最歡喜的東西,哎呀,到那時候啊,你就心裡面什麼感受啊?那個感受你自己去體會,自己去體會。
所以那個心,難捨這個心哪,是從物上產生的,但是絕不是物。欸,所以這個心,這個時候主要的。假如說你真的有了這個心以後,當人家來要你這東西的話,你就是說,平常因為你針對了這個去想:這個東西要送;一旦有人來了,哎呀!很歡喜地送給別人,這樣。所以他前面一直告訴我們,說布施的特質在心。但是啊你不要誤解了,說:「啊,既然心的話,我心送就可以了。」實際上那財物積了一大堆,真正要送的時候又捨不得送,那個是騙自己,那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我們要分得清清楚楚,布施是這樣,講其他的都是這個道理,都是這個道理。下面兩句話:
能如是修應自慶喜,心若未能如是薰修應生憂惱。
欸,妙咧!這兩句話。你能夠這樣做啊,他不僅僅是教我們做了就算,還有什麼?「應生慶喜」這四個字哦,這是一個大學問哦!前面我們一直說,隨喜功德、隨喜功德,要曉得真正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最善巧、最有幫助的就是隨喜一支。啊!真是美不可言,實在好啊!你自己的功德也要隨喜,別人的功德也要隨喜。說,總之一句話,你一切時處隨喜功德的話,那個本身的功德固然在無限地增長,而隨喜本身也就是無比的功德。而這功德又有絕大的力量,這個力量還是幫助你下面行持這件事情啊,會產生絕大的力量。布施如此,像我們剛才說改過等等也是如此。你一旦改過了,啊!你對自己改過還要隨喜,能做了,歡喜啊!哎呀,我居然做到了!你自己也歡喜呀,功德也增長啊,下次你做的時候能力也增強。還有呢,萬一不能做怎麼辦呢?欸,他有一個巧妙的辦法:「應生憂惱」,如果不能做的話,那個時候要應生憂惱。
平常我們現在啊,做得恰恰相反,不能做還歡喜,還找一個藉口:唉呀,我這個東西為什麼啊,我本來要捨給你,應該這樣做的啊,可是如何如何呀……。唉呀,他自己保護煩惱,就這樣。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我們跟煩惱鬥的時候要什麼啊?要對這個煩惱不能忍耐,如果說這個煩惱留在你心裡,應該生憂惱,應該總要想辦法去除它。你能夠這樣做,儘管眼前一時做不到,可是你這個心理狀態,你這樣的行持本身卻是在懺悔業障,對不對?當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慢慢、慢慢地,自然而然這個障礙減小的話,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改善了。
所以啊,我們在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無非三件事情: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增長廣大迴向無盡,第三件事情。喏、喏!這個裡邊就告訴我們,欸,就是這樣!而且如果你能夠善巧運用的話,所以它不管是好事也好、是壞事也好,沒關係,那事情是有好壞不同,可是對我來說是一直增長功德。或者是用第三支的懺悔業障,或者是用第四支的隨喜功德,你哪一支做對的話是常隨佛學,哪一支做對的話是以法供養,對不對?而且這個裡邊,一定是有迴向無上菩提。這個事情實在好啊!因為你這樣做,處處地方都是如法,處處地方都是增上。不管是好、是壞,實際上你能施,那麼就慶幸啊;是不能施,那麼生憂惱懺悔呀!
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經》說,
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
於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