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2000年版)32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三十二卷

這一節我們繼續講,請翻到六十九頁,就是「受隨同異」,這個是「戒體相狀」當中的第二章。那麼現在我們就「釋兩名」當中前面的三段講過,現在第四段。第四段這個老的本子有點錯,第四段一開頭叫「《業疏》云」,實際上應該「《業疏》續云」。然後那個三角形是一個空的,就是跟上面的文都連在一塊兒的。這個新版改過來沒有?新版改過,老版沒有改,那麼就改一下。

《業疏》續云:「問:願行相依,猶如輪翅。持可順受,犯豈名隨? 答:隨有兩種,持犯乃異,俱從受後而生。行兼善惡,皆由受故,相從目之為隨戒也。」

上面那個「釋兩名」說,這個作願以後,那個下面緊跟著要來的,「作願」也就是作戒得到的受體,緊跟著來的就是隨行。所以受體隨行,或者是說依體起行,那就是我們登壇受完了戒以後,下面所有的行為應該如法去行持。那麼不管是比丘、沙彌,乃至於前面的五戒、八戒,了解了這個「隨」是通於持、通於犯,所以他就這麼問題。

說這個受,受體是個願,應該是「願行相依」,你有這樣的願望,那麼你下面的行為應該跟這個願望相依、相順,就像「輪翅」。這個輪是我們到哪裡去,譬如說車子,汽車固然是輪,腳踏車也是輪,前面這個輪這樣走,後面這個輪一定這樣走,左邊這個輪、前面這個輪一定同一個方向,不能說一個輪向前、一個輪向後,所以這個一定是「相依」。翅膀呢像鳥飛,都是這樣的。所以持可以順、順的,犯怎麼叫作「隨」呢?

那麼下面的回答,說「隨」實際上有兩種,有一個持、有一個犯,就是都是隨,但是兩個不一樣。那為什麼呢?因為「俱從受後而生」,受了戒以後,你照著它去做、順的叫作持,不照著它去做是犯。而那個真正做的行為,順著它去做,善,反之惡,那麼這個行為都是由受而來的,所以「相從目之為隨戒也」。下面解釋:

《濟緣》釋云:「問中。難前隨中通犯。車輪鳥翅兩不可虧,可喻願行必須相副。 答中。順違雖異,通望本受,俱名隨戒。」

那個文字滿容易了解的。我們再看下面,這兩段看完了再簡單地解釋一下。

  •  
  • 初問
  • 二答
    • 初通示戒義
    • 二正通來問

《業疏》續云:「問:無作名者,可是戒收。隨作乃是後時緣護,但應名善,何得名戒? 答:戒是警心,始終緣具。願行成就,方名圓德。

這個「方」,第二個字應該是「名」,原來的這個版本寫錯了叫「方便圓德」,如果是原來的版本上是「方便」的,「便」字去掉,「名」。那這「方名」是這個才算、才稱得上,「名」就是這個意思,名字的名,圓滿的戒行、戒德,這樣。

要從始心及終行副皆符戒禁,順成受故。不名獨善,由境周統也。」

他又提出個問題說:無作是戒收嘛!那麼隨當中「乃是後時緣護,但應名善」,就是在隨戒當中說隨作、隨無作,受作、受無作有這些。這個受的時候是願,隨的時候沒有願哪,那隨的作、無作是後時根據這個緣護,那這個但是做一個好事,為什麼稱它為戒呢?

所以回答:戒本身是「警心」,那我們了解──警戒,「始終緣具。願行成就,方名圓德。」這個警戒必須要什麼?從始至終。那個「始」就是指發心受戒,「終」,受了戒以後、得了戒體以後,夠不夠?不夠,還要以後,當你在受戒的時候登壇發的願,對境的時候,能夠依照著你發的願來行事,而這個行為本身跟所發的願是相應的,那麼這個才算是這個戒的圓滿成就、圓滿功德。

所以他下面說:「要從始心及終行副」,要剛開始到後面輔助的這個行為,都能夠符合那個戒禁,這樣的話才不是違犯,而是順原來所受的。所以這個受了戒以後的行為,不是單單稱為善,叫作「隨作」,乃至於這個影響力量稱為「隨無作」。「由境周統」故,那我們大概就了解了。

實際上這個是《在家備覽》,是簡單的。那麼在《業疏》,《四分》的《羯磨疏》上面,在這個前面還有一段話,這一段話諸位下了課以後,你們可以翻一下。我告訴你們,在《羯磨疏》十六卷三十四頁下。那麼這一段話講些什麼呢?說就像前面一樣,領受了以後,下面我們真正的行為有四種,通常我們總是說四種分別、四種分別、四句。哪四種呢?第一種「專精不犯隨」,專精不犯,專心、精進以所受的願體如法去操守,絕對不犯,這是專精不犯。「二者犯已能悔隨」,第二種,不行,會犯的,但是他會懺悔,就是說「犯已」,犯了以後能夠懺悔。「此隨分違受」,這個隨戒有一部分就違背了當初所受。那麼第三,「無心護持隨」,受是受了,受了以後對境的時候,有沒有用心去護?沒有,所以說無心護持,這也是跟著受而來的。第四種什麼呢?「能犯無悔隨」,處處都是犯,根本懺悔都不懺悔。這有四種。

所以他前面也多少提一下,後面更是非常重要的,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受了以後那就是在隨行當中,隨行當中啊,本來在這個隨行裡邊,現在我們不妨先把這一段翻到後面看一下。請你們翻到八十三頁,是講戒行,受體了以後,後面就是隨行,這個當中「正明隨行」、「因示捨戒」。正明隨行當中有幾句話:

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這個是受體。然後下面要去做些什麼?看,「必須廣修方便」。諸位想想:廣修方便是要做些什麼?所以你必須學很多東西,學了這個,這是種方法,這個方法才讓你能夠依法,對境的時候護持所受的戒體。假定我們不能學、學得不夠方便善巧的話,那麼能不能護?不能護。所以現在受的人是非常多,但是受完了,護的人非常少。第一個他就沒有認真地去學,第二個學好了沒有認真地持,他後面都會警策我們的。

那麼這個廣修方便以後,還要一個特點:「檢察身口威儀之行」。我們現在學了很多東西,不一定是檢察身口的,我自己就一直自己犯這毛病而不察覺到。學了很多道理,然後自己覺得:「啊!我懂了。」第一個。然後這個懂了以後,他還不一定馬上做壞事,懂了以後拿這個去照妖鏡照別人。諸位想想看,諸位有沒有可能犯這兩種毛病?懂了,在文字上面,以為了解,無非增長的是世間學問,乃至於變成功一個很驕慢、驕慢者,慢心很高,再照別人更是錯到絕頂。

而這個裡邊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學了以後幹什麼呢?用這個法來自己反觀,要檢察自己的一切的行為。所以能夠這樣去做,那麼這個時候叫什麼?專精不犯。下面兩句等到後面講戒行的時候,我們再來認真,因為現在講的那一段,《在家備覽》是沒有的,可是我們在座的諸位,作為一個出家同學,卻是非常重要的中心。

那現在我們把這個兩段大家放在心裡面,剛才補充的這兩段,等到後面講戒行的時候,我建議各位你們先,現在這個三大部我們都有嘛,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非常好,一定要把這部分認真地看一下。看完了以後曉得我現在是屬於哪一個,是專精不犯持、還是犯已能悔、還是無心護持呢?

通常我們最容易犯的,好像我沒犯,但是沒有認真地去、認真地去學,這個叫無心護持,所以必須平常的要廣修方便,而這廣修方便一定是用來幹什麼?檢察身口威儀。可這裡又同樣犯一個毛病,我們同學當中動不動就是一天到晚看自己,結果動都不敢動,所以這個,欸!這樣一動的話馬上就犯了,一動就馬上犯了,這個絕對不是真正學佛道。這個一點我們要注意,所以偏向左固然不可以,偏向右也不可以,我說左右的話就是剛才這兩點,但願各位同學好好地切磋琢磨。那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那個《備覽》上面的文,下面看那個《濟緣》解釋,看:

《濟緣》釋云:「問中。意以受作可名為戒,隨作但名為善。此難受作不專戒名。

他這個裡邊就說,他那個問的問題是什麼?這個受戒的時候不是叫有作戒、無作戒嗎?所以這個受的時候這個作戒叫作戒,隨作的是什麼意思啊?就是受完了以後一切境界、對境,這個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叫作「隨作」,或者我們稱它為「隨行」。那麼隨行有兩種:作、無作。對境的時候如法要做,不如法要止,那麼這個稱它為「隨作」。那麼這樣地做完了以後,不管作、止,後面影響力量留下一個叫「隨無作」。這我們先要分清楚啊,名相分清楚、內涵分清楚,那再進一步來看文,那就不會糊塗。否則一大堆的名字攪在那裡的話,這個自己學頭就弄昏了。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說「難」,難問是「此難受作不專戒名」,那是告訴我這地方有人問:受是,那麼隨好像是善,不是!所以:

答中二,初通示戒義。

前面的《業疏》的文已經看過了,「戒是警心,始終緣具。願心成就,方名圓德。」剛才那一段。

始終之言通收二作及二無作,無非警心。該周法界,不容少闕,故號圓德。

這樣更清楚。

要下正通來問。始心謂受作,及終行副即隨作。順受故名戒,境周故非善。」

「要下正通來問」,那就是上面的問題,上面就是「要從始心及終行」。「始心謂受作,及終行副」,那終行是什麼呢?就是隨作。這個「順受故名戒,境周故非善。」「善」,境是不周的,你做這個是,做那個不一定是;要戒的話,那個境一定要周──通周。前面是對境而發願受戒,後面是對境而順著這個受而隨行。而且通於前後、通於一切,深廣兩個都包含在裡頭的。那麼這一段,這個文字稍微有一點點不那麼容易了解,大家要仔細地看一下。

這裡邊最重要的告訴我們,我們真正地發心來出家,受戒以後不是說:喔!我受了戒了,得了大比丘了,乃至於比丘尼了,然後好像僧團當中的利養嘛我要的,實際上真正重要的不是、絕不是僧團的利養,說你吃了一點虧覺得不行,絕對不是這個。而是說真正受了戒以後要好好地去學,那這個才是我該做的,那這個是不該做的,不該做的要止,該做的要去做,那個才是我們受戒的本義。

所以受完了戒以後要認真去學,了解哪一些是該、哪一些是不該,而對境的時候,那這個時候都是:該的,就是積聚功德;不該的,淨除罪障。而這個平常我們在無量生死以來,行為是恰恰相反的,而真正重要的,這個才是我們要很認真、很認真檢察的。

這一段我但願各位同學啊,看完了以後好好地把文字弄通,反省地觀察自己一下,然後在同學當中互相切磋琢磨。如果真正這樣去做的話,這僧團是一定和合,功德是一定增上。否則的是大家也嚮往,喔,這功德很大啊!結果出了家、受了戒以後,你不能這樣順著去做的話,這是對我們只有損失。

要曉得戒是萬劫難逢,只有佛出世才有。結果我們花了好大的氣力,積了很多善根,出了家,受得了,居然沒有去持,淨除罪障、積聚功德,反而違犯。違犯不但功德得不到,還要反而罪加一等,這個兩個的向上、向下,平常我們的天壤之別,那千真萬確,天壤之別都不足以形容這個的差別。這是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要好好地在這個上面認真自己警策自己的。那麼這是第一節「釋兩名」,解釋這兩種名字。

第二節 辨同異

  • 辨同異中分為二項
    • 一解二作
    • 二解二無作

那麼這個裡邊分兩項,第一個解釋一下「二作」,第二個解釋一下「二無作」。二作就是受作跟隨作,二無作的話,受無作跟隨無作。那麼現在,

第一項 解二作

  • 解二作中分為二支
    • 一先釋二名
      • 初總徵
      • 二列釋
        • 初釋受作
        • 二釋隨作
    • 二正辨同異
      • 初五同
      • 二四異
(五同四異請看書上詳表)

「解二作」當中先解釋兩個名字,然後再來辨別這兩樣東西的同跟異。翻過來七十頁上,

第一支 先釋二名

《業疏》云:「何名二作? 一者受中作戒。如初請師及三法未竟已前,運動方便,名之為作。即此作時,心防過境,名之為戒。

受中的作,受中的作就是從最初請師,乃至於三番羯磨,在這個還沒有完成之前,所有的各種行為,那這個都是「作」,實際上就是的確是在造作當中。那麼這個時候心策發,說我要斷一切惡,然後要修一切善,要度一切眾,廣緣一切的法界境界發這樣的三個誓願。在佛菩薩乃至於前面的壇上的這個十師面前,做這個,這個叫戒,所以叫作「受中作戒」。「二者」,現在看文:

二者隨中作戒。既受戒已,依境起行,為護受故,名之為隨。於境起護,順本受願,名之為作,不作不有,要由作生。正對境持,故名戒也。」

那我們現在先看一下那下面《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初總徵。 一下列釋二,

「總徵」就是上面的「何名二作」。「一下」就是「一者受中」等等,解釋為兩個:

初釋受作。運動名作,防過名戒。 次釋隨作。起護名作,對持名戒。」

這兩個不一樣,那麼現在我們看了《濟緣》,回過頭來再看「二者隨中作戒」。說受了戒以後,那麼已經得到了這個受體了,以後呢「依境起行」,一對境,馬上這個受體警策的這個心就起來了,說:「喔!我現在是有皈依三寶、受了戒的,應該如法去做。」這樣如法去做的時候,保護所受之法,所以叫「為護受故」,這個叫作「隨」,而這個是隨著前面的所受之戒而來的。對於這個境界上面保護,保護什麼啊?保護這個心隨順著煩惱造種種的雜染業,這樣的話,能夠隨順著本來所受的願,這個叫作「作」。

這個情況之下,你不去做,那是不會有的。所以我們現在受完了戒,回來馬馬虎虎,你作了沒有?沒有作。既然沒有作,這個隨也就跟著沒有了。所以我們前面曾經說專精不犯是要廣修方便的,結果我們受完了以後,回來的時候邋邋遢遢的話,請問你有沒有廣修方便?沒有!那沒有就是沒有作,沒有作的話,請問那個隨行有沒有?沒有!

所以真正去受戒,絕對不是受完了戒,前面先已經要準備,可以準備的統統準備好了,然後受完了以後,把準備的真正對境上面漸漸地加深加廣,而這些東西「要由作生」。我們這地方稱為作,在另外一個地方,我們稱它為什麼?不放逸、精進。大家能不能體會得到?這個修行是這樣的一件事情啊!

因為這樣,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的「喔!我能夠念念利用暇滿的人身。」如果真實地了解了,對境能夠有這個感受,那你感覺到你的暇滿的人身沒浪費。那個時候當你這樣認真去做了,然後休息的時候雖然在休息,可是潛意識裡邊,是不是這個受體隨行的力量,還在潛意識流當中隨順著這樣去流?所以即使休息,你沒有刻意地作,它還在持,這我們的內心的相續之流是跟著這樣走的。

假定我們不這樣去做的話,內心相續之流「我好像沒有犯」,可是那個內心的相續之流是做些什麼?我想我們每一個同學你不刻實地去對境去學、去練,那我們根本不曉得這兩種方式。這個《道次第論》上面是這樣講,現在戒上面是那樣講,東西是一個,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必須就像前面講的無作,同樣一樣東西站在這個地方叫這樣無作,叫作俱無作、什麼形俱無作,跑到那地方叫從用無作、事在無作,完全同樣的一個內涵。

那現在這樣地了解的話,所以我們說:喔,要「正對境持」啊!所以以前我們曾經講過,真正要修行你必須具足三個條件:心、對境、能夠如法行,大家清楚不清楚?而這個要花比較長的時候,不斷地、不斷地去學習,然後去觀察、去摸索,然後不斷地提升,這個時候才真正能夠體會得到。

心對境是我們人人都有的,這個不用講的,但是我們並不認識。法,我也知道,可是在書本上面,講的時候有的,心對境的時候,能不能這個心如法行?那就是個大學問。能夠如法行,應止的時候「止」,應作的時候「作」,那就是在戒,這個才是真正的我們現在要學的所謂「功德」。功就是你的行為,這個功是不會虛的,所以我們稱它為這個叫「實」、叫「德」、叫「能」,這個才是我們信心所在,我們照著這樣的方式去做的。這樣的簡單的解釋,是不是大家比較清楚一點?

因此我們內心當中,是,來的時候有一個目標在,這就是我們所信的對象,那跟著他去學。然後由於這樣的話,為什麼說這個信是一個善法,就是你照著這樣的方式去做。不是說:「喔,我相信的!」相信是相信,然後回頭的行為跟他相應不相應?那請問:如果不相應的話,這不是佛法裡的信,概念當中有這樣的文字的概念。

所以信本身,「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信了以後,你心目當中:「喔,我要的是這個!」因為要這個,所以你的行為是跟著這樣來的,這個特性。所以我們要學法相的,基本的原則就是學了以後,也是回過頭來反照自己說,喔!我現在學了以後,是不是真正地把學到的東西來指導我的人生、提升我自己?自己提升了,曉得怎麼做,才去幫助別人,那這個人生的無限相續當中,生生增上,究竟成佛、自利利他,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觀念。好,那麼現在這兩個名字弄清楚了,一個叫「受作」,一個叫「隨作」。

第二支 正辨同異

那下面是「正辨同異」。說那兩個有哪些是同的?有哪些是不同的?

《業疏》云:「就初二作,有五同四異。 一者名同。俱名作戒故。 二義同。俱防非境。 三體同。俱以色心故。 四短同。對別彰時故。 五狹同。唯約善性故。」 《濟緣》釋云:「五同中。第四云對別彰時者唯局色心運動之頃,不通餘時故。」

這兩個,因為作戒一定是在境界上面,所以他說這個是什麼?「短同」,這個「短」是對「長」的,對長的。作一定是當時,不管是受作、隨作,說對境的時候,你能夠如法地行為,所以這個只限於對境的那段時候。那麼短是對長,「長」是指什麼而言啊?隨,隨不是。所以受作就是受體啊,作完了以後,作戒謝了,可是無作戒是不是一直、一直在?你如果說發願盡形壽的話,只要這個形壽在,這個無作一直在,所以是長。所以對這個長來相對地看這個短,所以作是短,無作是長。受作短,受無作長;同樣地隨作短,隨無作長。所以這兩個短同,所以他就「對別彰時」,個別、個別的境界來看那個時間,這個清楚吧?那其他的容易懂。這個是五同,還有不同的,現在繼續看:

《業疏》續云:「言四異者。

這個兩者有四個,有四點差別。

一者總別異。受作總斷,發心徧境普願遮防。

「一者總別異」,一個是總,一個是別。什麼是總呢?「受作總斷,發心徧境普願遮防。」這個老的版本上面這個「過」,「發心過境」應該改為「徧」,普徧的徧,徧含的徧。說這個話怎麼講呢?這個兩樣東西,受作跟這個什麼隨作啊,同的已經講過了,現在有四個異。一個「總別異」,那麼「總」是指什麼?「受作」是總斷,這個大家清楚對吧?他當時發心是要徧一切境,一切情、非情境,法界一切情、非情境,所以是徧的,而普徧地、毫無遺漏地發願要遮止,不犯種種的過錯,這是受。

隨作別斷,

「別」呢?就是指「隨作」,「隨作別斷」。到後面受了戒以後,等到隨無作的時候,他不是徧緣法界的,隨你所對的境,說:「這個境現起了,那不可以!」所以叫隨作是別斷。

以行約境生,境通色心不可緣盡,心所及處方有行生,即名此行號之隨作,以心不兩緣境無頓現故也。

那現在把那個文解一下。隨是個別、個別斷的,隨就是後面的隨行。這個所有的隨行一定是從境上面,我們一切行為,境界現起,那心念動,身口就開始來了,所以這個行為從境生。境是什麼?「通於色心」,所以這個「不可緣盡」,在我們任何一個時候,只能緣一個境、用這樣的心,這個大家都很清楚。對這個境的時候起這樣的心,所以其他的心現不起來的。譬如說我們講心來簡單地分,有善心、有惡心、有無記心,這個大家是不是清楚?當你有善心的時候,惡心會不會同時現?不會!當你起惡心的時候,善心不會同時現,起無記的時候也是一樣。然後呢,這個心緣那個境的時候,看這個境,只看見這個,另外那個境你就不會注意了。所以他一定是說這個,現在呢,「通色心不可緣盡」。

這必須要「心所及處」,所及處就是心緣的境,當心對這個境的時候,那才自己「有行生」,行就是心理行為。「即名此行」,我現在稱這個心對境的時候這個行為的方式叫作「隨作」。所以下面說「心不兩緣境無頓現故」,現在這個就清楚了。所以這個裡邊什麼?總別異。現在第一個清楚了吧!第二個,

二根條異。

根是根本,條是枝條。

受為行本。隨後而生,目為末也。

這「受」是根本,行的根本;「隨」呢,隨行是後面跟著來生的,所以它是末,所以是「本末異」或者叫「根條異」。這比較容易懂。

三懸對異。受始壇場,可即非現,但懸遮約故也。隨作對境起治嚴防,由其觀能不為陵踐故也。

什麼叫「懸對」呢?一個是懸,是事先的,一個是面對的。哪一個是事先的呢?受。受戒的是從壇場開始,實際上真正那個境界可以不在眼前,是我們心目當中徧緣法界。就是說承諾,我們凡夫真實地緣不到法界,可是我們心裡邊承諾法界都要,這樣的一個原因,所以說「可即非現」。那麼非現怎麼辦呢?「但懸遮約故也」,事先我發願,所以「懸」是等於掛在這裡,我事先發願對一切境界要遮止、要約束,這個就是受。

隨作呢?不是!隨作是對境的時候,因為你受了,對境的時候說:「喔!我受了戒了,現在要用種種對治方式去很認真地防自己的過失。」所以一定要對治,「起治」,要生起。前面就是說我們對境的時候不作,就是對境的時候沒有去對治;要去對治一定要用種種方便,說「對境起治」,而且要很嚴厲、嚴密地去防範。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太厲害了,你沒有對治的方法不行;雖然有對治的方法,不嚴密地、嚴厲地去努力,不行!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

所以像這種地方啊,懂,好像文字很難懂,但是每一個地方是非常細緻,而每一個地方都絲毫無差。我們如果真的把握得住的話,那戒行是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剛開始難免稍微有一點點不夠,那我們只要繼續地努力,然後越來越清楚,過失是越來越減輕,功德越來越增上,本來學習就是這樣嘛!

現在我們繼續看:「由其觀能不為陵踐故也。」由於這樣地去觀察了以後,他就有能力真正地起護,就能夠對治,不再為生過之境「陵踐」,清楚不清楚?再不會去犯了,也就是說平常我們一對境一定被它所拉去。那麼這個第三個。

四一多異。受作心因一品定也。隨作多品者,以境有優劣心有濃淡,故隨境對起心輕重。」

最後四異當中第四個,說這個受的時候只有一品,當時你受什麼心就是什麼心,所以「受作心因一品」,一定確定的,不會再變了。隨作不是,有多品。為什麼有多品呢?因為對境的時候「境有優劣」,這個境界引誘你,有的時候這個境界很淡,有的時候很強,所以境有優劣;還有「心有濃淡」,有的時候你心很強,有的時候心很弱,所以它有多品。所以「故隨境對」,隨行是在境界面對的時候,那這個境界有差別。然後「起心」有「輕重」,所以這個一多異。這個了解了以後,我們下面的《濟緣》解釋只要念一下就可以了。

《濟緣》釋云:「四異,初中。受作總斷由心起願可徧發故。隨作別斷者由行隨境不容並為故。境通色心者色通情非情,心局有情。 三中。懸是受體,對即隨行。可即非現謂未有非也。

剛才說「非現」是沒有現起,然後這個地方是「未有非」,沒有壞事,這個非沒有現起,這個同樣的意義,「謂未有非也」。

觀能謂對治力也。陵踐即是毀犯。 四中。受作一定更無改故,上中下品義不同時。」

這文字很容易了解。下面還有一段,再用《資持》來解釋。

《資持》云:「第四云受一品者。問:多宗可爾,成宗戒得重受那云一品定耶?答:雖開重受,三品不俱故。

那因為成宗,前面不是講過嗎?多宗是你受了以後,它不會再變的;成實不是,它慢慢地會增上的。所以他就問:那你說一多異,不是有問題嗎?那個受體同樣地可以會增長的,可以有多品的。所以他這地方興一個問難。

那麼他現在的回答很清楚,說「答:雖開重受」,是可以重受的,可是三品不會同時具足。對那個境的時候,第一次發是下品,第二次再來中品,第三次上品。所以當時對那個境的時候,它不會有濃薄,當時濃就是濃、薄就是薄,到後面慢慢地再改。可「隨」不是喔,隨這個千變萬化的。

若爾,無作何以受分三品?答:無作非色心故,雖有三品,增為一體。作是色心,縱增三品,初後各異,故無多品。」

這文字就比較容易,那仔細看一下就了解了。下面特別列一個表,那個表各位自己去看一下,那麼自然了解「五同四異」。那前面先把「作」解釋了一下。

第二項 解二無作

  • 解二無作中分為二支
    • 一先釋二名
    • 二正辨同異

這個二無作也是「先釋二名」,然後「第二正辨同異」。我們翻過來看:

第一支 先釋二名

  •  
  • 初受無作
    • 初徵
    • 二釋
      • 初敘開悟
      • 二明納法
    • 三結名體
  • 二明隨無作

《業疏》云:「何名受無作耶?即是行者願於惑業斷相續意。

「受無作」是什麼?就是「行者」,就是我們修行的人,發願對自己的惑跟業,惑是煩惱,由於煩惱造了種種的業,這個發願要把它斷除,說內心當中發願這樣去做,這就是受無作。「無始妄習」,為什麼這樣呢?他解釋:

無始妄習,隨念難隔。故對強緣,希求業援,自發言誠,是其因也。三法之期,動發戒業,業成志意,是其緣也。即此緣業,是行願本,名受無作。

那現在第一個什麼是「無作」呢?解釋一下。前面已經說了「行者願於惑業斷相續意」,為什麼要斷它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隨著妄,妄就是無明,我們對事情根本看不清楚,明明是緣起無我,可是我們會執著這個東西,諸如此類。所以由於妄、錯誤,生煩惱,造種種惡業,然後這個習慣重重無盡把我們綁得死死。起什麼念頭它就跟著來了,所以隨念難斷,非常難、非常難。

雖然我們了解了還是不行,所以要怎麼辦呢?「故對強緣」,對外面能夠幫助我們非常強有力的這個力量。「希求業援」,業就是加持我們,業是一種力量,我們對佛菩薩前面,就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那淨除我們罪障,我們願意照著去做。然後從內心上面去發誠言,從心裡面,這個是因。由於這樣的因,所以佛菩薩來加持。也就是說自己要「出離心為因」,這「出離」就是從業當中出來。業是為什麼?由惑,大家還記得吧?

然後下面是什麼?這「發起於師前」,那師來加持我們,這個師是什麼?「三法」,就是三番羯磨。「三法之期,動發戒業」,你裡邊有這個因,然後外面有這個緣,緣就是得戒的十師,他三番羯磨,第三法之期,「動發」,能夠策發、引發我們這個戒的力量。「業成志意」,這個業成就,這是我們有一個志向、那個志趣,有一個力量,那就是這個緣,所以我們稱它「戒是警意之緣」就是這個。

「即此緣業,是行願本」,而這個就是我們行為的根本,就是這個願體,所以這個就叫「無作」。真正策勵我們的都是無作戒的戒體,這是修行的根本。這樣的解釋,這文字是不是很清楚?現在下面看,那麼下面是「隨無作」。受無作已經有了,隨無作呢?

隨無作者。剎那已後,隨境對防,名作戒。作息業成,即名此業為隨無作。」

這個「剎那已後」,就是我受了戒以後,受了戒以後就依體起護,所以隨對什麼境的時候,它自然而然那個戒會來警策我們,防止我們為非作歹,而告訴我們要努力成行,所以是「隨境對防」,對著這個境起對治、防範做錯。那麼凡是對境的時候,這個防範的行為叫作「作」。作完了以後呢?這個業,這個就是善淨之業成就了,這個業會引發我們後果的,所以「即名此業為隨無作」。換句話說這個隨無作後面就是我們的善淨的業,如法持戒的善淨業,這個善淨業感的果,那一定是增上果。

《濟緣》釋云:「初受無作三,初徵。即下次釋又二,初敘開悟。故下次明納法。仍分因緣,二法和合乃成受體。三法期者即法就也。

「三法期」、「法就」,就是三番羯磨法成就了。

即下三結名體。

這是第一個。

次明隨無作中。剎那後者示分齊也。隨業依作,故重舉作以明無作。」

這個文字我想大家前面了解了。那看這個就比較容易懂。我們現在再看一段:

第二支 正辨同異

  • 二無作有五同
    • 一名同 ─── 二無作同名無作戒
    • 二義同 ─── 二無作同防身口七支
    • 三體同 ─── 二無作同以非色非心為體
    • 四敵對同 ── 二無作同能對事防非
    • 五多品同 ── 二無作同有三品

《業疏》云:「今詳二業,初有五同。

同異當中這個兩種業當中,他現在這個「二業」就是受無作、隨無作。無作就是個業,所以他現在這個地方「今詳二業」。

一名同。俱稱無作故,莫非是業任運而起。(這是第一個。) 二義同。(內涵呢?)俱防七非故。 三體同。如上三宗故。

  • 四敵對同
    • 一明受體
    • 二明隨
      • 一通示
      • 二簡濫
      • 三顯相

四敵對同。以受體形期隨非防過為護體故,即名本體有防非能,

「有防非能」,就是防過非的功能。

能實隨行,行起護本,相依持也。

那麼這個就是敵對同,這個上面那個敵對同當中的前面。敵對同當中以受體講那一段。下面的:

隨無作者,對非興治與作齊等。此無作者,非是作俱無作也。謂起對防,即有善行隨體並生,作用既謝此善常在,故名此業為隨無作。與非敵對,故與受同。

第四敵對同。

  • 五多品同
    • 一準成論明同
      • 一明受體
      • 二明隨行
    • 二引多論顯異

五多品同。以受可重發故,無作有強羸。隨心則濃薄,業理亦澆淳也。依《多論》中受一隨多者,以彼宗中不通重故,止約隨行通優劣也。」

這一段文比較不大容易了解,那我們現在先把《濟緣》的解釋把它看一下,然後我們回過頭來再一個一個把它了解一下。

《濟緣》釋云:「三中。指上三宗者,

因為上面前面第一個名同、義同容易了解,第三體同呢,就是指這個。「三中。指上三宗者」,

若實法宗二並是色,若假名宗二並非色非心,若後圓宗二皆心種。

這個也了解。

四中有二,

四就是敵對。

初明受體。據受無作有防非能(註1),而不能自防故假隨行,如戈矛雖利要由持用方陷前敵,故云相依持也。

那這個就是敵對為什麼同的原因。

次明隨中三,初通示。此下簡濫。謂下顯相。準此對防同時多業,一是本受無作,二即隨中作俱,三即隨行無作與非敵對。

都是對非、都對著過錯之境,這個「與非」就是啊,「非」就是過非,就對著這個過非,所以跟那個過錯是個敵人,就是敵對的,這個叫「敵對同」。我們現在文字先弄懂了以後,再回過頭來一個一個把它仔細地看的話,那這個就比較清楚了。

五中二,

五中就是「多品同」,前面有個是「一多異」的,現在大家都多品。

五中二,初準《成論》明同二,初明受體。本受許重增,一體有三品。謂初受是下,次增為中,復增為上。若但一增則有二品,若本不增亦止一品。

因為受的時候有這個上中下三品,如果你剛受的是下品的話,後面增起來可能是增到中品、增到上品,三次;也許可能只增一次;或者你一次受的時候就是上品,但是它的確可以容許多品的。

隨下明隨行。如前隨過約心各分三品故云濃薄。業理即無作也。

隨當中這個我們清楚,隨當中因為境是千變萬化,所以這個境本身一定是濃薄,互相的、隨時會變的,所以這個隨當中一定是多品。

依下次引《多論》顯異。彼不立重受。仍自難曰:若爾,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對隨行,不論受體是也。」

這個就是實法宗當宗。我們先把這個文看完了,回過頭來再來,有不清楚的地方再來解釋它。

《資持》云:「四敵對同。由有本體方起防護,即名本體能防非也。 五中。受體有三品,隨體亦三也。以業隨心發,受隨二戒各具三心,故使無作各有三品。」

這個《資持》的解釋就比較清楚一點。那我想今天就到這地方,這一段如果不太清楚的話,你們先把那個文,其實並不難,你只要把它列開來了,每一段稍微一看的話,那個文字都很清楚。我這樣的說明了解不了解?如果你不是對它列開來了以後,把它攪在一塊兒的話,單單那個名就自己弄昏掉了。更重要的是,當你了解了以後最重要的是,對境的時候你要記起這個法。記起這個法的話,雖然這個名字你忘記掉了,可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你那個戒行本身是清潔的、清白的,這一點大家了解不了解?

所以將來諸位如果你對戒很有興趣,乃至願意學個律師,那這一些名相都要辨得非常清楚。至於一般我們普通人的話,你只要對境的時候內心當中的心相,把那個整體把握住,那這樣就可以。萬一自己有模糊不太了解的時候,就可以找那個專精律師的人分析,如果好的去隨喜,不好的去懺悔。那麼這一堂課就到這裡為止。

註1:《南山律在家備覽》原文作「無防非能」,今依《羯磨疏濟緣記》訂正為「有防非能」。福智版《南山律在家備覽》第二版已訂正為「有防非能」。見《羯磨疏濟緣記》卷十六,頁三十九後,福智版第三冊第一千五百九十二頁。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