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入流亡所」整句如何理解?

問題敘述:
(1)學習因類學,用法師的講義,很容易理解,但看課本,卻非常艱澀,通常都得自己義譯,但有時一段看了一小時,仍無法了解。
(2)楞嚴經:入流亡所,整句如何理解?流,所,各為何?釋云: 背塵合覺,雖有助於理解,但不解其文。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意即緣起之理。不耽於所著,持其無自性,故入於性空之流,故處事如境影,來現去無,自不流踪跡。但入依此解,下句之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此處心既了然,色境之相,則何所不生?不生者為何?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一、講義是為了幫助大家趣入因類學辨析的內容,初學者不易理解因類學課本的內容是很常見的,但只要堅持學習,假以時日,一定能漸漸了解。

二、根據《楞嚴經集註》:「入流謂體,言入理則是反觀聞性也。亡所謂不滯名言,即是離緣塵也。」《楞嚴經要解》:「入流亡所者,不隨聲塵,頓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音聲之性,由動靜顯故,所入既寂,則動靜不生。」《楞嚴經箋》:「一切眾生,順流不能逆流。言入流,是不順流也,則能緣心,不順所緣境。亡所者,既無能緣心,亦無所緣境也。或入流者,入於聖流。亡者無也,無所聞聲塵也。」

「入流亡所」有以下四種解法:

  1. 反觀所聞言教的本性,遠離緣塵。
  2. 頓入法流,無所入聲塵。
  3. 能緣自心,不順所緣塵流。
  4. 入於聖流,無所聞聲塵。

根據《楞嚴經集註》:「所入既寂即釋上入流也,所入之理無文字相,故云既寂。動靜至不生,即釋上亡所也,動謂有說,靜謂無說,既達聞性唯一真寂,則不得前塵有說無說動靜二相,故曰了然不生。」《楞嚴經要解》:「音聲之性,由動靜顯故,所入既寂,則動靜不生。」《楞嚴經箋》:「所入者,所入塵境。入是能入之心。所入能入,聲境觀心,二俱寂靜,則無動靜可生。若有聲塵,則有動靜。」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以下兩種解法:

  1. 所入指所入之理,所入之理無文字相,所以有說無說動靜二相不生。
  2. 所入是所入聲塵,所入聲塵既已寂靜,所以無法透過動靜顯示聲音。

《楞嚴經》內涵深廣難測,以上只是根據其中幾本註疏,列出幾種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