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百卷.A面
歸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那麼然後呢,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呢,哪,從前面那個基礎,下士當中說的,這個地方也要說,還要重說一遍。所以處處地方說明哪,這個上面一定是包含了下面的;同時也一定從下面那個基礎上面呢,更深、更廣而這麼上來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於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
這樣,那麼這個就是供養。供養啊,在這個七支供養,換句話這十大願王當中,十大願王當中,不管以往的、現在的,這個在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我不詳細講。
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這個地方都有,實際上他這個地方就特別說明了,七支就是《普賢》,我們傳統當中叫十大願王,十大願王。
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為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那麼,這個真正啟發的心是什麼呢?就是這個,這個是我們淨修我們的心續。那前面已經說過了,「觀苦有情」,正因為苦有情哪,所以你發心。從苦──從自己身上,那是策發的厭離;推己及人的話,那就是策發的大慈悲,由大慈悲而變成大菩提心。那個時候一定要「明顯」,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這個道理,就是最一開頭的時候啊,講正修行的時候,講正修行的時候就說過了。正修行的時候還是這樣,先清淨那個壇場,然後呢供養那個佛像,然後呢供養佛像跟那種種供養,陳設供養。然後呢,在前面怎麼坐──威儀。最後的皈依,皈依的時候啊,要觀想明顯。現在不但是皈依,而且你要發心,發心要濟度一切眾生,所以這個還要看苦的眾生。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懺悔的時候,那個儀軌當中也是一樣,「父親、母親、我們、眾生,都在苦海當中……」就是這樣,這個原因在此。
正行儀軌者。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
前面是加行,正行是這樣。
如《道炬論》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
那麼這個正行的話,就是照著前面這個儀軌啊,這前面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道理弄懂了,那麼到那個時候,照著儀軌正式地跟你心裡相應地,不僅僅是念一遍。當這個儀軌過程當中,心裡面就跟它相應,心裡面跟它相應。從前面一路過來,現在我們了解了,一定是六根所緣的境界,都跟它相應的時候,這個時候力量才最具足、最圓滿,這樣,必定是如此。所以這個儀軌固然是,一個是眼根見,耳根是聽,身在這個地方,意所緣,然後還要觀想,如實地一一現起。那麼發的心呢,就是照前面說的,要不退轉的,發了菩提心絕不退轉。這個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到成佛;成佛了,永遠照著這樣下去。而這個裡邊哪,不是單單是利他,就是自利等等,為了自他二利「願當成佛而發其心」。「是緣所發心」,這個在沒有證得圓滿的佛果之前,絕不停止,絕不棄捨!照著這個儀軌所告訴我們的,這樣去發。
若於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這個還是願心哦,不是行心哦!就是我現在要願、要學了。如果是對於這個願心學處不能學的話,不必發這個心,不要發。所以我們現在啊,平常說「菩提心、菩提心」,連那菩提心內容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實在是啊,這個真正講修行還差了一大截呀!所以,常常說:種點善根啦,種點種子啦!這個道理就在這裡。
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那麼他是這個說明的,雖然前面說願心學處你不能學不要發。可是假定說,你用了這個儀軌啊,就是這麼心裡先那麼念一下:「哎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啊!」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能不能學都沒關係啊!那實際上我們就包含在這一類當中。但是這個裡邊說「願心容有如是二類」,所以這是講的是願心,你能學固然要照著這個儀軌去發,不能學,還可以。但是進一步,
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
假定你用了這個儀軌受行心──什麼叫行心哪?就是受菩薩戒。受菩薩戒時候,你發誓一定要照著去做了,這個叫行心。這個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絕不可以!這個戒,要嘛不受;受了以後,你非遵守不可,不能遵守的,一定墮落。這樣,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要了解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的的確確也是說,只是種點善根哪!
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於眾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
有人說啊:這個兩派──一個是性宗的龍樹菩薩,一個是相宗的無著菩薩,對於很多人有的是可以授,有的是不可以授;這是弄不清楚。實際上呢,他說的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就是前面:如果是願心,那麼你隨便,你只要念一遍就可以啦!如果是行心的話,那一定要心裡相應才可以;所謂的行心,就是受菩薩戒。弄清楚了,自然對兩派哪一派,這個內涵都是一樣的。
復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
又有一種人說剛開始的初機啊,這些人就叫他去受這個菩薩儀軌,讓他多受啊,「啊,就是這樣的啊……。」就這樣。實際上這個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根本就不曉得這個菩薩的內容,以及應該學習什麼,以及受了這個戒以後你如果犯戒的毛病,就是說重要的罪犯等等啊,你就這樣地說的話,啊!那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是的!你如果不能學布施等,就是行六波羅蜜,換句話說,這個菩薩戒。《瑜伽》的戒本有它特別好的地方,它就是照著這個次第來的。那個時候雖然你不能行,但是呢你可以發那個心,發這個心也有很多的大的、無比的福報,無比的福報。關於這本《瑜伽菩薩戒本》哪,現在正在印,現在正在印。我心裡面也準備下個學期不開的,再下個學期一定會在這裡,講完了將來那個什麼,《在家備覽》以後,下面的就是講這個。啊,這個論實在精采極了!它把這個受戒抉擇得非常清楚,抉擇得非常清楚,一點都不含糊。平常我們有很多概念哪,就像我們現在一樣地糊裡糊塗的,它那個上面就分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們就曉得了,啊!它這個每一個層次、內涵,什麼是犯,什麼是不犯。那這個以後,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去研究它。
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為明顯。
那麼上面是經上面這麼說,然後呢根據這個、根據這個經哪,在作的這個《修次第初篇》──就修行的這個儀軌、軌則上面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就算是你不能如理實在地去學、行這個六度萬行,它照樣可以得到廣大的好處,廣大的好處。那麼,這一個情況是指什麼呢?就是說「方便攝受」。在這種人哪,你的確,我們講方便,這個可以的──使他發這個心。這個發這個心哪,是發的願心,所以他下面說:「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戒可不要受,這個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
那麼,就是受的這個儀軌,現在這個完整的儀軌這樣的,「如是三說」。
歸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
這個它雖然儀軌上面沒有說要跟著老師,實際上這應該的。
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𡁮所造《發心軌》云:
哪!是的,譬如說我們現在《梵網經》上面,以及有些地方告訴我們,有師應該從師去受;沒有老師,怎麼辦?它也有個辦法。那麼,這個阿底峽尊者造的這個儀軌上面:
「若無如是阿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捨其請白及阿闍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如果沒有老師的話,那麼只要把那個「請白」──因為你要請老師啊,求老師來傳給你呀,這個當然不要了。還有呢,「阿闍黎」也不要了,因為就是佛嘛,除了這個,其他的一樣。
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正受完了,那麼受好了以後啊,那個時候,他那個阿闍黎──尊長啊,就應該為那個弟子說:「好了啊!現在你發了這個願,應該學些什麼。」那個時候要詳細教他,那個時候應該詳細教他,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就是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哪怕是給人家授個皈依,或者我自己去受皈依,就是事先就應該了解:為什麼要皈依?為這種原因,皈依的對象是什麼?然後皈依的時候是如何皈依?皈依完了以後應該學習什麼?這個在前面共下士當中都說明。然後呢,共中士又有皈依,然後共上士又有皈依。
這個下士的皈依只是見到世間無常,然後呢死了以後要下地獄啊,唉呀!這個害怕而皈依。中士呢,見到就算你照著前面這樣去做啦,能夠不墮惡道,能夠保持人天,但是對不起,它又不究竟,行苦還在,弄得不好,又掉下去,所以要求解脫,這樣。那麼上士呢,由於自己見到這個世間的真相是苦啊,所以覺得:唉呀!做一個世間的好人,尚且要報人家的恩哪!現在我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只管自己,這個可以嗎?所以推己及人,由此而發無上大菩提心。這是個內涵,從前面這個開始,一層一層地加深加廣,所以它皈依的對象也有深廣的不同,差別在此。那麼,這個原則是一樣。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
噢,那麼前面是「未得令得」,這個「得」什麼?得皈依之體。所謂皈依之體是什麼呀?就是,喏!你那個心種。然後呢,這個心種啊,要真實皈依了以後,這個種生起現行。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說,從我們平常三皈依開始,受五戒、八戒,乃至具足戒,乃至大菩提願心,為什麼事前先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了解。那個不僅僅是落下那個種子是完整的,而那個種子一定是對著這個殊勝的境界策發了現行,然後你一直保護,使那個現行不斷地繼續向前,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你只要把這個東西保持恆長相續的話,哪怕你睡覺,功德一直在增長,功德一直在增長。所以說,你只要保持這個不壞不失的話,拿這個回向,喏,就是這樣──為求解脫,持比丘戒,保持著這一個不破壞的話,回向往生,中品;現在到了上士,你保持這個不失,你回向往生淨土的話,上品。這個是願心哦,還不是行心哦!這樣。
那麼以前我們容或不懂得這個道理,現在經過前面共中士道十二因緣,這個概念有了以後,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什麼時候是一個種子?如何是現行?現行需要什麼條件,使得這個種子能夠策發它。所以我跟你們考試那個題目的原因就在這裡,你們自己好好地去想。我曉得在座的有幾位了解,有幾位不通,等到你們想完了以後,我告訴你的話,你就很容易通了,這樣。
惡法是如此,善法也是如此。得到了!這個得到了就是得到這個東西,啊!這樣。那麼,得到了以後呢,守護啊,不讓它壞掉啊,不要讓它壞掉啊!如果壞掉了,那就完了,你一定要還要重受才行。
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
那時候你要宣說了。前面告訴我們哪,持戒的時候,他並沒有講戒的內容,教告訴什麼?犯戒四因,大家記得吧!第一個就是什麼?無知。你一定要好好地學!所以現在處處地方,讓我們自己提醒一下,不要說:「哎呀,我修行啦!」就關在山裡面自己要修行了。這個你一個人,在家,是,你是可以這樣;如果你真正出家,尤其是年輕人,這絕對不是修行之道!尤其是年輕真正修行的,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呢深入經藏。再不然的話呢,你像禪宗祖師,跟到一個大徹大悟的,他自己就是部活字典,他隨時告訴你,你總歸聽著他,你這樣才是真正學欸!這樣的話,你曉得學些什麼,了解了你才能夠把那個戒,得到了可以持得住;反過來說,得不到可以得得到。否則的話,你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得到了以後一定也會壞掉,因為你根本不曉得嘛!學習什麼嘛!所以在這個地方,是啊!怎麼守護啊?第一個,要曉得學處。那麼,所以老師要講,學生要好好認真地學啊!
此中分二: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這又分為兩方面。現在我們怎麼辦才不退轉?不但現在哦,還要其餘盡未來際,因為這個菩提是盡未來際的。那麼分兩部分,現生怎麼辦呢?
初中分四:一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哦!它第一個一定是這樣──啊!這發心的殊勝利益。
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今初
那麼,現在一個一個來講: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
或者是自己閱讀,或者從老師;最好的,兩樣一起來!
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
喏,《華嚴經》講得最詳細,應該好好地看。
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
就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發菩提心的這個殊勝的利益啊,是一切佛法的種子,什麼東西你有了這個菩提心,什麼都有了。記得前面吧!這個菩薩,你只要得到一樣東西,哪一樣東西?菩提心。得到了這個東西呀,一切來了,就像那個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什麼都來了。
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
因為這個是總共包含,就像那綱領一樣,你把那個頭拿到了,其他樣樣都有了。
謂若廣說支分無邊,於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
就是說為什麼要講那個「總示」啊?就是說,你真正地詳細說它的內涵的是無量無邊,但是你把持著這個綱領的話,一個綱領提起來的話,欸!全部都在裡頭了。
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為嗢柁南。
「嗢柁南」就是個大綱,這個大綱裡邊包含了所有的東西。就比如說,我們現在常常說的,「你有多少財產?」「我有一個契約。」雖然這個契約是一張紙,欸,對不起,這張紙不得了,就包含你的所有的東西。
〈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那〈菩薩地〉當中,告訴我們的殊勝的利益,這個勝利還是願心的勝利哦!願心的勝利就已經不得了了,已經不得了啦!這個「最初發堅固心」,就是當你一開始發這個心的時候,只要這個心堅固,就有兩種殊勝的利益。第一個呢,「成就尊重福田」,你只要這個心一發,你就是福田,而且這個福田啊,真正被尊重的。現在我們看見一個,喔唷,這個人的修行,「你有修行啊!」你就很恭敬,這我們平常感覺得到的。所以祖師們說:「我們現在都曉得尊重有德行的人,不曉得你自己照著去做啊,這就是你自己欸!」我們只曉得尊重別人,那不曉得尊重自己,人是真顛倒!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你自己就是本身最值得尊重的人。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哪,發了堅固心,就能夠成就。
實際上,這個被尊重的還不僅是我們凡夫哦!所以這地方我們又可以提一下,回憶一下。這個阿羅漢一看見那個小沙彌發了一個心,那根本談不到堅固哦,只心裡面才這麼一念一動:「喔,我要學菩薩!」那個一位證了果的阿羅漢馬上:「啊,你請前面!」然後呢,恭恭敬敬把那個包袱那個擔在後面,那千真萬確的事實哦!而這種事情只有聖者才能看得清清楚楚。這也說明什麼?事情的千真萬確。而正因為我們凡夫啊,我們都是愚癡矇在眼睛裡看不見哪!這菩提心的殊勝的利益,是不得了的。何況你現在正確地發的心,而且「堅固」,一動都不動,這樣啊!
然後呢,你發了心,對福田來說變成功最值得尊重的福田。還有呢到那個時候,「攝受無惱害福」,那個時候你就積集了。平常啊,對不起,這個福,對不起,這個福都是有問題的。人家說:「唉,福氣大,福氣、福氣,有福就有氣!福有多大,就有多少的受氣夠你受!」這個褔是有惱害的。而現在這個地方呢?無惱害福,這千真萬確,千真萬確。所以我們世間一般的人哪,你做的叫三世怨;他做的這個事情,嘿!叫作莊嚴法、報,以及報土的最好的莊嚴──法身,報身。法身,無相的,這些報身、報土的最好莊嚴。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間皆應敬禮。」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又如說云:「發心無間,由種性門,亦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尊上。
啊,你看!一切有情所供養的地方。而且不但如此哦,就是你一發心,「無間」就是才一發心,因為你那個種性,就是你這個出身高貴,所以這個時候身為佛子的,能夠超過阿羅漢,千真萬確,這是最珍貴的。
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為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
啊!實在了不起!所以這個大菩提心,我們的的確確無法想像的。在這一點哪,我們生在這個地方,應該自己感到深深慶幸啊,深深慶幸啊!這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的殊勝,你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你才慢慢地能夠體會得到,才能夠慢慢地體會得到,的的確確實在它殊勝,實在殊勝!所以,因為這樣的特質,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它既然又這麼殊勝,又曉得學這個必然這樣的次第,所以你如果說枝末上面樣樣顧全到的時候啊,一生精力有限,往往把握不住這個根本,就完了!所以在這種情況,它重視根本哪,那個枝末難免有的時候不能顧全到,就這樣。
所以這個是的的確確,跟平常特別重視解脫的這個為聲聞、羅漢,乃至於戒上面稍有開合,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我們要了解。你辨別得這個清楚以後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分得清楚,不同的部派的戒,它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那個時候你就懂得,阿底峽尊者當年要出家的時候,他的老師就問他:「欸!你的密行捨不捨?」阿底峽尊者說:「不捨!」「不捨,那你要受大眾部。捨,哪一部都可以。」這個道理那時候你就開始慢慢地可以了解了,就這樣。所以我們的的確確,千萬不要任意拿我們幼稚的眼光,隨意地是此非彼,到那時候啊,對我們有大損害,對我們有大損害。任何情況之下,第一件事情要什麼?了解應該學習內容,所以無知是第一個重要要把它拿掉。你懂得了,那個時候再去一步一步照著去做,去開口,正好!
謂如一切眾生父母。
啊!那不得了,一切眾生的父母欸!這一個是啊……。
第二者,說得倍輪王護所守護,若寢若狂或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不能嬈害。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
其次第二個,就是能夠攝受種種的福。那他那個福啊,「倍輪王守護」,轉輪聖王、金輪聖王,征服一四天下自然的力量,對不起!你才一發心啊,你已經超過了他,遠遠地超過了他。啊,那我們現在這個時候,要想做一個縣長,要做一個總統,已經了不起了。那個總統啊競選了個半天,對不起,你這一國的總統,那一個大國還不行!他現在轉輪聖王,根本什麼都不要的,天下自然臣服,沒有一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