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 第六十七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八十六頁,這是共中士道當中正修意樂當中,發中士意樂的方便──第二部分由十二緣起門思惟。那麼這個裡邊十二緣起門分支分差別、支分略攝、幾世圓滿,上一次就講到「幾世圓滿」的最後那一部分。那這個已經唸過,上面那個幾世圓滿的內涵已經說過了,快兩世、慢三世,最慢三世。那所謂這個兩世、三世之說,兩世我們容易了解,說為什麼是最慢三世呢?就是說任何由於無明而造的這個業,這個業在我們心識當中留下一個識種子,這個識種子這是將來會遇到緣它就會感這個果的。那麼這一個感果的時間快則兩世,慢則三世,這樣。 那麼實際上,我們平常由於生死輪迴當中的凡夫都被無明所使,所以一天到晚造各式各樣的業。造任何一個業,那自然而然在我們的心識的識田當中,就種下一個識種子。那麼凡是這個任何一個種子它將來遇緣,那麼主要的緣是什麼呢?就是愛取的緣,這個分裡邊、外面,裡邊是並不了解這個特點,外面對境界,然後心對境兩個都在錯誤當中。總之由於是這個貪愛,然後執取,它就會感果。實際上因為無量無邊的種子,那麼會引發無量的生死,那麼至於說到底哪一個識種感果呢?那要看下面那愛取的滋潤。當這一個識種沒有受到相應的同一的愛取的滋潤,為別的這個識種感果的,這一個不算。前面說過了,這樣算起來算三世。 所以換句話說,如果是兩世當中圓滿的,那就是這個無明造了這個業以後,就是貫注在這一個問題上頭,那麼這是二世。三世的話,這個三世的時間可能會留長劫,很長,這個也就是以前我們共下士的時候曾經說,這個「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合會時,果報還自受」,那樣。就算百千萬劫,造了這個業以後除非你對治,有了對治以後它不會感果,否則的話,就算是百千萬劫,一旦遇緣它一定會感果的。那因此告訴我們,我們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是修行。那麼下面我們先把這一段的文看完。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特別總結一下。那個樸窮瓦就是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以後,傳下來的一個最主要的噶當的一個大祖師。他也就是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三個最重要的弟子:博朵瓦、慬哦瓦,然後還有一個就是樸窮瓦,這樣。那麼這個樸窮瓦他的專長是專門在哪裡呢?從以十二有支去思惟,這樣。上一次我在這個地方,我弄它不清楚,所謂「十二緣起有支」,「有支」就是整個的十二,有的時候我們叫十二緣起、十二有支,這個是總的,並不單單指十二緣起當中那個「有」一支,這樣。就像我們說色、聲、香、味、觸、法,廣義地來說,那麼這個第一個色包括下面所有的聲、香、味、觸、法;狹義地來說,這個色就是眼根所對的。那麼現在這個十二緣起有支,這個「有支」是廣義的,就是指這個十二,並不是單指十二支當中第十支的有支這樣,那我這地方特別說明一下。 那麼這個是總說。下面呢,解釋了以後,那這個十二有支,在我們漢地平常習慣上面都有一個想法,以為這是小乘當中利根的,就是緣覺思惟的方法。實際上不是,整個的佛法的中心主要的就是講性空緣起。那麼這個緣起當然指我們有情生命輪迴當中,那既然是性空,那怎麼會產生這個流轉生死呢?由於緣起,這個緣就是無明、行、識……,這樣,那麼整個的佛法都在這個上面講。而佛法現在通常我們如果把它分類,或者分為三乘共法,或者會五乘再廣一點,再不然是大乘不共。所有這個裡邊,沒有哪一部分會少得了這個,也就是說都會講這個。那麼不同的在哪裡呢?下面就解釋。 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之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說我們單單以這個十二有支,就是用這個道理去思惟惡趣的苦,那因為了解了惡趣的苦,所以由這樣的業感果,那我們避免造業,那麼就不會墮落惡趣,這個是下士的。那麼其次,所謂雖然不墮落惡趣,能夠經常得到人天的位次,這個比起惡趣是高明,但實際上他還沒有脫出這個行苦,最終終於還要墮落,算起來不行!更深一層去看,這個「行」本身就是一種痛苦的根本,那麼從這個上面、角度推動去思惟流轉還滅,然後這個能夠解脫生死的,這個是中士。 那由於了解了一切有情都在生死輪迴當中,推己及人,然後所以說,下面說「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等。就想到我自己解決了,周圍的人那些人都曾經過做我最重要的父母等,我怎麼可以單單自己解決不幫人家呢?所以從這個道理引發大慈悲心要救一切人,這樣,為了救一切人只有成佛,那麼這個策勵他的地方還是從這裡開始的。那麼由於這樣,也經過了十二因緣起觀察生死輪迴當中,沒頭沒尾永遠沈淪的痛苦,而策發自己要想出離,要幫一切眾生解決這個問題而大菩提心,這個就是上士類的。那麼這個是關於「第三幾世圓滿」,再下面就是最後十二有支的第四部分。 第四此等攝義者。 說那下面作一個總結,還有其他的,要特別地大師要告訴我們的。 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 這個第一部分,由前面從一路上來到中士道,中士道分兩部分:一個就是由苦集輾轉地這個增上,這個是四諦當中思惟生死流轉當中的痛苦;或者是由十二緣起有支當中,思惟輾轉地流轉生死的痛苦。由於透過這樣的正確的認識,不但認識而且更進一步如理地善巧思惟,能夠這樣的正確地修習的話,那產生了什麼效果呢?就能夠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我們生死輪迴的痛苦。那為什麼有生死輪迴痛苦呢?因為我們並不了解生死輪迴的真相,因此是在一種愚癡當中,而且非常嚴重的愚癡。透過前面的思惟,我們就把這個根本的錯誤把它破除,所以說「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腦筋很好,這個腦筋是善巧利用的話,就可以破除我們的極重愚癡。但是平常我們很多人由於並不了解這個真相,不能善巧運用自己的靈俐的腦筋,反而學錯了,以為聰明。實際上拿佛法來說,這個不是智慧,只是一種要想學佛的確需要它的一種方便,這個是沒有錯。腦筋靈不是壞事,但是這個並不是智慧,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如果我們能夠善巧運用這個,再透過佛法去思惟的話,那個才是真正的智慧,能夠破除非常重的愚癡的。所以這一句話,一方面讓腦筋好的同學不要生起憍慢;反過來說,腦筋不好的人也不必為這個而覺得不如人家。真正的智慧,這只是一個策發智慧的一個方便而已,智慧本身並不是它。所以不管我們腦筋好不好,對我們都有很正面的策勵,這個點我們應該認識。下面: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 那麼由於把我們最嚴重的根本的愚癡能夠破除掉了,於是產生什麼效應呢?那下面這個。平常由於我們並不了解事實的真相──這種愚癡,所以以為是眼前看得見的一切都是什麼,以為這樣來的、那樣來的。說這樣來、那樣來並不是正確的原因,所以說「邪因」,或者有的人根本說「無因」。這個印度當年六師當中有一個叫順世外道,他是出「無因生」。他就說那麼烏鴉是黑的,然後什麼東西是白的,孔雀是長得花的,那為什麼這個樣啊?沒有什麼原因,就是偶然的,來嘛就來了嘛,所以叫無因生,這樣。還有「邪因生」呢?有很多人說:噢!這個是梵天創造的。那麼這個印度的有一派的外道,說這個人是天上的天人創造的。那這個都是並不正確的,這種都是錯誤的見解。那麼這一種錯誤的見解都能夠破除掉。 因為這樣,所以能夠把佛告訴我們的最珍貴的寶藏,能夠把它好好地弘揚,於是能給我們實實在在地了解,說我們真正生死輪迴的真相是什麼樣。那真正地了解這個以後有什麼好處呢?他下面說: 便能發起猛利厭離,於解脫道策發其意。 由於這個了解了以後,我們曉得,噢!原來這個痛苦是有它的原因,這個原因是在這裡。那麼平常我們不了解的狀態當中,我們都歡喜這個果,現在了解了以後,應該努力這個正確的因,這樣。所以平常一般人對眼前世間的好事情都很貪愛,實際上這種貪愛是無非是增長生死輪迴。從十二緣起有支當中我們曉得,任何一個業所以感果都是經過愛、取兩支的滋潤。那麼怎麼會愛、取呢?對境界的時候有個感受,由於感受上面那增加這個煩惱。那平常我們來說眼前一切的東西,這個一切東西怎麼存在呢?就是前面造了這個因所感得的果,那現在十二有支當中不說果,說什麼?受支,我們了解了。所以當這一個受支,或者是說前面這些因積累的果現起的時候,我們就說:啊!原來以前我們不了解的事實的真相,所以起貪愛,害得我們永遠沉淪生死苦海,這個東西對我們是多麼地有害啊! 我們平常常用的一種比喻,說這個「魚餌」,是誘惑我們讓我們吞下去的。而這件事情偏偏又是我們自作自受,所以對我們自己的錯誤的認知起的貪愛,生起非常強烈的厭惡。那世間的人來說,我們看見了一定責備人家,現在不是,責備自己,這個是絕端重要的!那麼於是這樣地生起來,就猛利地厭離。那曉得要想真正地解脫,還是一定要照什麼?正確的解脫的方法,這個就是「解脫道」。由於苦集,然後我們要了解了它的原因,要求說證滅,證滅要修道。證滅也就是說,能夠滅除一切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痛苦之因,那麼這個拿掉了以後痛苦自然沒有了,那怎麼辦呢,一定要修這個正道。所以對於這個正確的解脫生死這個道,就真正肯努力忙這個,而不是忙追求眼前錯誤的這種。這個,下面的兩句「於解脫道策發其意」。那下面說: 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這個結論就出來了!就像上面講那些道理,是使得我們能夠覺醒的,從生死輪迴當中,在無明大夢當中覺醒過來的最正確的一個方法。前面所有修行的這些祖師們,乃至於反推再向前面──菩薩、佛都是這個樣,沒有一個例外,這個都是一個殊勝的方便、正確的方法。這個正確的方法幹什麼呢?透過這個正確的方法,修習的結果能夠得到佛菩薩、聖人的位次。所謂這個聖人,就不再是凡夫,只有凡夫在生死輪迴當中輾轉相應的。那麼下面再用經上面、論上面的話來證明: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癡者,以緣起道。」《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引這麼兩個經,一個是《妙臂請問經》,說:「很多人都愚癡不了解這個,那怎麼辦呢?就告訴緣起這個道理。」平常我們初修行的行者,通常叫「五停心觀」。哪五樣東西呢?那因為平常我們凡夫位上面,一般來說最重的毛病在哪裡?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這樣,這些東西說貪、瞋、癡、慢、疑等等。那凡是貪心重的人,你怎麼辦呢?教他修不淨觀。貪是貪眼前的,都覺得:啊,美妙!那透過這不淨觀看見這個東西一無是處,貪心就息滅了,息滅了粗猛的貪心,他才可以真正地深入。有很多人瞋心很重,那修慈悲觀,修了這個慈悲觀,他粗猛的瞋心拿掉了才有機會深入。 那有很多人愚癡,腦筋當中非常地愚癡。這個愚癡剛才一再說,並不是腦筋不靈俐,就是心裡面這麼執著他以為的這個東西。我們常常可以看得見,他以為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就非常執著。不管是在家、出家都會有,往往有的時候這種情況,出家人還會執著得比在家人更厲害。你們如果仔細去看那種愚癡,那就告訴他一切都有它正確的因果,不要在這個無關緊要的上面去碰這件事情。我曾見過、聽說過有這種事情,或者說我們現在出了家了,大家還講這個衛生這樣。那麼居然還說有很多出家人講那個戒,戒律上面有這麼一個條文,所以他死死地執著。實際上那個戒之所以真正要戒的話,戒除我們煩惱,可是他執著這個條文很死。 我是看見那個倓虛大師的,他那個叫什麼?《影塵回憶錄》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說他們那時候在念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他不曉得說什麼,我現在這個公案記不住,我大概簡單地說一下。譬如說吃飯,那麼他這個,假定我們現在說,他一定要用個缽,今天如果缽或者什麼的他寧願不吃。那個本來是個方便,佛在世的時候是這樣,那我們現在大家都不用缽,你覺得沒有缽就不能吃飯了,那用缽吃了飯,你就得到羅漢啦?他會這個樣奇怪。那人家都不用缽,那不是都沒有用啦?我並不是說缽不好,不是這個意思。就我是特別從那個故事當中,說在家、出家都有一種很奇怪的錯誤的執著,那個這種執著就是「非因計因,非果計果」,特別是這樣,這個是愚癡極重的行相。那告訴他那緣起,這個緣起就是這樣的正確的因感正確的果,而眼前這個果之所以這樣,你一定在因果緣起的法則,了解了這個緣起以後,這種罪障破除掉了。 那麼下面是《稻稈經》上,「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就是說「前」就是如是因感果,現在這樣作法,將來、「後際」就是向後因果的前後的推演,這個緣起當中有它的一定的原因。現在我們不了解的話,以為這個樣,那這個「惡見」,是除了正知見以外廣義地來說,這樣。那麼平常我們就說,譬如說邊執見,然後邪見,然後禁戒取、見取這個都是屬於惡見,因為他不了解緣起,乃至於薩迦耶見。了解了整個的緣起,這個所有的這個五種惡見統統會消除掉。那麼這個是經,下面引菩薩。菩薩造的論上面: 龍猛菩薩云:「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 這個佛講的真正最重要的就是什麼?緣起。這個緣起是很深喏!特別我們要了解。那麼在這裡順便講一下,這個平常我們只是講,好像講空性是佛法的最最重要的地方。那麼很多祖師都告訴我們:性空、緣起是一件事情的兩面,性空不是那麼容易懂,但是如果你從緣起,淺的地方一步一步下手,你才能夠了解、究竟了解緣起的真相,所以緣起跟性空是分不開的。所以真正講緣起是非常深、甚深、最甚深,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不要從自己的誤解,或者名相上面誤解,然後躐等,最後什麼都沒有。那下面再引一個戒經上面的告訴我們的故事。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 「毘奈耶教」就是戒,就是佛在世的時候很多事實上的故事。「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這是佛前面的兩個最重要的大弟子。 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為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 那麼他們兩位一個是智慧第一,一個是神通第一的上首兩個最主要的大弟子。他們平常做些什麼事呢?就是他們的「現行」,那平常的時候在五趣當中,也就是說生死輪迴當中「遊觀」,拿我們來看好像是幹什麼?去玩、去觀光、去遊玩。我們凡夫是去遊玩,看看他們兩位聖者怎麼遊玩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應該效學的。那看完了以後回來就告訴四眾弟子,那就是跟佛出家的所有,說這個四眾弟子,那個實際上四眾含攝其他的,最主要的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以這個四眾作為佛弟子,佛法流傳在世間那個四眾遊行的地方。那佛法就靠這些人為主的,所以特別把他們在六趣當中看見的告訴大家。 說些什麼?真正重要的,「宣說彼等所有眾苦」,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啊!我們現在也去遊玩、也去觀光,遊觀完了以後回來幹什麼啊?說樂,啊!那個地方這麼快樂,那個地方怎麼好、怎麼好。然後你本來好那裡、這裡,聽見人講,心裡想癢癢,我也要去看一看。佛法不一樣!他們兩位上首弟子也去,跑完了以後就告訴:「喏,所有世間的一切的生死這樣地苦,你還忙什麼!」所以大家想到這裡,哦,策勵呀!那我趕快我千萬不要再浪費時間,好好地努力。 所以注意啊!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學起。那麼這樣的如果你聽見了以後了解了,照著佛告訴我們的宣說的道理,再加上他們第一雙,就是兩位尊者所看見的實際上的實例。那因此佛告訴的是宗或者因,加上他們兩位看見的事實上的例,說實際上的這個事實作為喻,那對我們有很強大的策勵心。可是有很多人還是不行,那怎麼辦呢?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為教誨。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比較好的,經過了這個上首兩位弟子一個教誡,用種種實際上看見的比喻教誡,他們就很認真努力了。可是卻另外還有一些,另外還有一些「共住近住弟子」,那主要的就是那個跟他們在一起的。說「共住」,也就是說那個共住是出家的;「近住」,實際上這個還有一些在家居士也包括在裡頭,這個四眾是包含是七眾,這樣,那麼最主要的當然還是以出家為主。他們還是有人「不樂梵行」,就是要真正去修淨化煩惱、業的這個叫作總義地來說──梵行。聽見了上面的道理還是不行,就把那個就交給那他兩位尊者。那兩位尊者也是專門針對他們的問題去給他教誡,然後給他最正確的教授。他們得到了這個教授以後,那自然能夠「愛樂梵行」,以前是不歡喜的,現在愛樂。那麼因為歡喜了,如法修行就能夠證得殊勝的「上德」,這個不是普通的德,這個是超越生死輪迴的。 大家還記得前面《廣論》共下士有這麼一段,有這麼一段叫他們觀苦,三惡道苦。結果這個阿難尊者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了以後這個不想修行,因為家庭是個富貴家庭出生,阿難尊者就是佛陀的這個弟弟,那他們都是王家出生。結果尊者有兩個外甥,他妹妹的這個孩子,那因為受了這個阿難尊者影響出了家了。所以出家是出家了,想想:「唉,這個生活還是在家那個王宮的生活多麼地舒服!」那怎麼辦呢?那就交給第一雙,大家還記得吧!那麼他們第一雙怎麼辦啊?帶他們去看天堂、去看地獄。這一看完了以後,哦!覺得原來這個真正的生死輪迴當中,真相是這個樣的啊!於是他們就拼命努力,最後證果了,就是這一段。那麼這個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 那個「大師」指佛,這個當然佛沒有不知道的。可是所以講這一段,就是佛很多地方示現我們凡夫一樣,或者說明知故問;他明知故問的原因,就是啟發後面很多對我們有益的事情。那麼這個話怎麼講呢?本來有一些人出了家以後馬馬虎虎、懶惰,不好好修行,結果這個事情大家看見了,當然佛陀也看見了。忽然之間,這兩個人很快就修行成就了,為什麼原因啊?原來是由於被這個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引導。那實際上畢竟他們只有兩位、只有兩個人而已,不可能在一切時處都有他們,那怎麼辦呢?經過佛故意跟阿難尊者問答以後,所以這佛就下面一個正確的點示。 佛曰:一切時處,不能徧有如第一雙, 那就是,說這個的確他們兩個是很了不起,可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由他們帶。如果他是大乘的行者,他可以化身千百億,小乘不行,除非神通,否則他們兩個就是兩個。他教了你不能教他,這樣,教了他不能教另外者。那怎麼辦呢?佛就說有一個方法,什麼方法? 應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於是就告訴他們,從這個裡邊就引出這個十二緣起這個圖,那個圖我們上次已經看過。那怎麼辦呢?就畫生死輪迴的這個圖。畫了這個圖幹什麼?貼在住的門口,這個門口你天天要過,所以你天天看見,因為看見了這個,那自然而然會策發你。雖然前面說沒有舍利弗尊者跟目犍連尊者引導,可是把這個佛告訴的貼在門房上面,進進出出老是看見,這幫助他去思惟,那這樣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說在門房上面畫這個。 那怎麼畫呢?「分為五分」,那這個圖我們看過了。現在大家記一下:最外面這個外頭海闊天空,佛陀在上頭,度母在另外。這個圖有的時候不一樣,有的時候兩個都是佛陀,有的時候一個佛、一個是菩薩。他們是指著天空,啊!那個萬里晴空有日、月懸掛在這裡,本來就是個清淨,然後光明遍照。然後這個下面有閻羅王,閻羅王抱著這個生死輪迴,那個兩支大牙,眼睛瞪得大大的,然後兩隻手、兩隻腳正在啃。也就是說除了你了解的依照著佛陀指示照著去做,跳出生死輪迴以外,第二圈那是什麼?第二圈那就是被閻羅王控制的十二緣起。大家記得: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就十二個。那麼這個十二個轉當中,第二圈。那第三圈是什麼呢?六道,對!那轉在哪裡呢?轉在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第四圈是什麼呢?中陰。就是說這個裡面沒有算中有的壽命,也把它加進去,如果你在輪迴當中上昇的,那麼向上、白的,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而且這些人向上;再一半向下的、倒行的、黑的,這第四。最後一圈是什麼?真正重要的就是貪、瞋、癡。因為你不了解這個萬事的性空緣起,所以執著一個薩迦耶見,然後就引發貪、瞋、癡,這是根本。五分。把這個東西畫,所以說「分為五分」。那「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那這個是流轉,那反過來就變成還滅。所以「其次乃興畫生死輪」,主要的就是講這個。那下面是一個故事: 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這是有個故事,先把那文解釋一下。「仙道大王」是一個人,給他寄一張佛像,這個佛像裡邊就畫這個「十二緣起流轉、還滅」。那個大王看見了這個圖以後,那就對著它,這樣。然後天亮對著它念,因為他很認真地善巧思惟:哦,這樣做是流轉,永遠沉淪苦海;這樣還滅,能夠跳出生死輪迴,他就證得聖果。什麼聖果?出世的聖果,就是預流果見無我,乃至於證得羅漢果。 那麼這個故事我在這兒講一下。這個故事是這樣:說佛在世的時候,這個印度當時並不是統一的只一個國家,這個印度這國家像我們這個中國以最古老的時候,春秋戰國的時候分出很多小邦林立。春秋戰國還有一個大的統一的中央政府,實際上印度當年沒有的,沒有這樣;譬如說周朝,周朝是真正一個國家的分封諸侯,印度當年根本沒有,就是很多國家。那麼他們有大、有小,彼此間有的是互相這個戰爭、敵對,有很多友善,那這國家與國家之間常常有禮尚往來。 那麼他們的習慣,就是總要把最好的送給人家,所以這個兩個國家,就有一個國家的國王,送給對方一個很好的禮物。那麼通常照著他們的習慣一定要回報,回報的時候總希望要更好的。結果發現這個禮物太好了,再回報再好的,再怎麼找也找不到了。那怎麼辦呢?實在覺得如果不能更好地去回報的話,這個沒面子的事情。那麼一般世間人都講究這一套東西,大家也想不出辦法來,最後有一個有智慧的大臣說:「欸,佛陀出世,他是個真正的一切智人,所有的問題沒有不能解決的,何不去問他呢?」大家說:「欸,好、好、好!」所以去問佛陀。結果佛陀就教他畫那個,這個十二緣起的生死輪迴圖,就這樣。 那麼他們好高興,「哦!這是佛陀說的。」直講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所以那個國王就把佛陀教的畫了生死輪迴的這個圖,派一個大臣還有一個出家的僧人,一齊送到那個還報另外那個國家的國王。那麼然後特別說明說:喔!這個東西的珍貴,好得不能再好啊,如何、如何啊!這樣。所以那個對方的國王聽見了以後,覺得非常地歡喜,也並不積極地打開來,還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迎接聖旨一樣,很慎重地這樣去迎接。迎接了以後,就很高興地把它打開來。包裝得非常好,因為這是佛陀特別的,這樣,佛陀指示的特別的禮物。 可是有一個問題,我們世間想像的禮物,跟佛陀告訴我們的禮物,一樣不一樣啊?不會一樣。所以對方的國王絕對沒想到這個一個圖,他也不懂得這張圖是什麼意思。所以他想像當中,這是高貴得不得了的東西,結果打開來這麼包裝得這麼好的東西,而且對方一再跟他強調說:「這個珍貴無比、珍貴無比!」打開來一看,一張圖,而且上面怪怪的樣子。那我們如果去看這張圖是不是怪怪的?因為閻羅王的大牙,然後裡邊那些怪七八糟的東西,還有地獄什麼這一類。所以那國王看了莫名其妙,他忽然生了一個惡念:「好傢伙!這個傢伙在捉弄我、嘲笑我!好像我把最好的東西給了他們了……」他自己就往壞的方面去想,這樣。 我曾經看見過一個捉弄別人的一件小事情,你們不曉得有沒有看見過?就是說,譬如說有獎徵答,或者是特別的情況,就給他了一個獎品,包裝得很好,然後叫他拆開來。結果包裝得很好,一層一層拆了很多,最後下面一句嘲笑的話,或者一個什麼無關緊要的事情──原來他被捉弄了。你們有沒有看見過這種事情?對,這世間的確可能有這種事情。所以這個國王看見了以後,大為這個忿怒,說:「我這麼好的好東西給他,這個居然這個樣。啊,以前跟他的友善都錯了!要去跟他打仗!」這樣,所以決定要跟他對方去打仗。然後大家也覺得這個非常地憤慨,怎麼可以這樣! 正當那個時候,這個國家畢竟還有有智慧的人,就有一個有智慧的大臣就起來說話:「欸,大家稍微想一想看:平常因為一向來往滿友善的,他們沒有理由來傷害我們,何況我們國力也比他們強,這個很明的事實,何不先去問問呢?」當時國王暴跳如雷,後來仔細想一想:對呀!有可能,所以你也不必去問他們,既然他們送的來的人有,何不去問一下送來的大臣呢?所以他們就商量的結果,就請那個專門護送這一幀十二緣起圖的大臣跟那個出家人來。就問他:「欸,這個圖到底怎麼一回事情啊?」那個大臣就說:「哦!這個非常珍貴,我也不懂,只有佛派來的這位出家人、聖者他才了解,你請他講。」這樣。 然後這個出家人就非常慎重其事告訴他:「你要懂得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這個對你沒有意思,這個是絕對不是世間的,超越所有世間的這麼珍貴!」他們一聽,本來這個心很高昂,「這樣啊,那我以前這樣的想法錯了!」內心就懷著很懺悔的心情、很虔誠的心情聽他講,他就告訴他那個生死輪迴的真相。那個國王一聽:「哦,原來這個東西真的這麼好!」當然他是有善根,這麼好的東西!所以他就對這張圖很認真地去思惟。因為這個對他非常強有力的前面的一個因緣,所以他很認真去思惟的話,這件事情發生的第二天天沒亮他就證果了!這個圖的公案就是這樣來的。 我但願這個故事是講完了,那我們一天到晚說講那個故事、一天到晚聽那個故事,但願我們的同修當中,不要說一天嘛,但願我們一個月或者一年,多多少少也能夠透過這樣的思惟,生起一點相應的覺受。實際上這可以做得到,絕對可以做到!而且這個故事裡邊,我講前面這個故事,是我自己的老師告訴我的時候,並沒有向下面講。可是我現在願意說我自己加的下面的註解的幾句話:同樣的一張圖,他同樣的一個人──國王,他前面看見這張圖以後會生起忿怒,後面他轉變過來了以後改一個態度,可以使他超越生死成了聖者。 平常我們常常講:「境沒有好壞,看你以什麼樣的見解去對那個境。」平常我們是不是常這樣講?也就是說假定說我們隨順著無明習氣,再好的東西放在前面沒有用,說不定還引發你更強盛的貪、瞋、癡。反過來說,一張我們世間以為很普通的這些東西,如果說你如理地拿佛菩薩的概念去觀察、去思惟的話,你能夠跳出生死輪迴,不是嗎?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乎我們能不能自己反省抉擇內心,觀察我現在用這一念是正知見,隨順著佛陀的,還是隨順著世間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所以這裡有它這樣的特別的意義。所以最後這個「此等攝義」當中這個圖,我願意把這個概念講一下。 那昨天我們正好有一次精進佛七,那最後結行的時候,我曾經談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同樣地剛才的問題是境無好壞,看我們用什麼概念去對它。最近由於這個法王到了這裡,大家很高興地一窩蜂,那麼因此很多這種藏系的書就翻得來。我前沒多久偶然去看見有這麼一本書,這本書這個作者是個法國人,我想像當中原文可能是法文,我不去細訴它。那麼當然這個都是一個很有名的知名之士,那個作者就問法王:現在這個世界上面充滿著這個種種問題,大的嘛國家有國家之間的事情;小的嘛社會家庭當中的問題;而大的更大的話,整個的國際間的問題。譬如說這個外太空當中的臭氧層的破裂,然後像這種那產生的很奇奇怪怪的效應,那溫室效應。然後你眼看著這樣下去的話,那我們會毀掉我們自己的地球,那個更是比國家還要大!大家在這個情況之下只是很短視,照理說,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就是那個各國的政府那種政治人員,可是那些都是短視的政客,大家就充滿著失望、充滿著灰心。問法王他怎麼看待這件事情?這法王的回答,啊!我是覺得聖者,真是一個聖者!他就說:「我問他的感覺怎麼樣?他說:『充滿著希望,無限希望!』」 諸位,在我們如果說你看見了這個,你會怎麼想?當然假定你相信這個人,你覺得尊敬他是個法王,他講的沒問題。否則的話你覺得:「啊!那都是講講而已。因為很多這個政府的官吏,不管他是什麼,你稱他為政治家也好、政客也好,大家都是說了一大堆話,啊!說無限的希望,實際上還不都是騙人!那麼,這個人不過也是如此而已。」你可能這樣想。但是因為我得到了三寶的加持,多多少少能夠體會到一點的這個很浮淺的法味,我自己就深深地感覺到:如果你真正地能夠如法去做的話,所謂「希望無窮,無限希望!」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而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關鍵,譬如我們現在希望要求什麼?那世間來說我想我好好念書,然後希望要念了書以後賺大錢、要升高位、要得到美滿的家庭,這個是自己的;乃至於進一步說要福利社會。因此你很認真地去念書,很覺得做什麼事情。這種也可以說對人來說,是一個崇高的理想,然後深遠的目標這樣去做。實際上,這種都不可靠。我們世間來說,「你只要好好地用功,一切都是靠我們自己。」沒錯!你好好地用功,萬一戰爭了怎麼辦?你好好地努力,忽然之間譬如說地震了,像那個很多這個天災,人禍以外還有天災,把你這個整個美夢毀掉了,有沒有?有的是我們眼前看得見太多太多這種情況。你現在看見的世界上面,大家都是這麼做一切的莫名其妙的事情,你一個人努力,而世界上面的幾十億人口大家這樣弄,你有什麼用?不管你怎麼說,你說無限希望豈不是空話?因為太多的因素你完全無法控制,所以所謂的「無限希望」,那只是給自己一個美夢而已。 但是佛法並不是如此。佛法一個基本上頭的、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了解這一切,前面一路上說過來,所有的這個好、惡的現象是不是都有一定的因果?如此因一定感如此果。小的來說別業──個人的,而實際上這個別是離不開共的,我們大家有共同的因緣。不過不管是總、別,是不是都是主要的自己造的?雖然自己造的,你不了解的話叫作無明;雖然自己造的,造下來的結果自己無法控制,說自己因為無明造了來毀滅自己。那反過來,假定你了解了以後,自己造的,在這個上面你從根本上面去做的話,你願意不願意毀滅自己啊?當然不願意!因為不願意,你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如是因如是果,你只要做一分,一定有這樣的結果出現。 何況我們剛剛把十二緣起學完,無明之行這個識種,它將來只要愛、取滋潤,它一定會感惡的果。那請問無明的正對治是什麼?「明」,明是明什麼?補特伽羅無我。平常我們一天到晚為「我」,為了我的快樂,為了我的……現在我了解了這個,真正的為,那怎麼辦呢?原來是無我!所以由於明、行,不是無明噢,這個「明」也一個行哪!記得不記得在苦、集諦當中,說雖然我們還在輪迴生死當中,可是因為這個行相跟無明是恰恰相反的,對吧?是正對治,是我們要對治這個然後去努力的話,請問是不是也一定留下來識種當中?這個識種是什麼?是不是善淨的種子?對啊!那麼以前這個惡的、染的種子是要愛、取滋潤,現在善淨的種子我們要拿什麼東西去滋潤它?還是好的嘛──善法欲,我要努力去修行哪! 所以這個還是一種,也可以說這個算是貪、貪愛,這個內心的那個作用是一樣的,不過方向相反。一個是為我,一個是現在淨除我,還要幫助一切人淨除我,那我們給它一個特別名字叫「善法欲」。而善法欲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在這個上面的話──「勤精進」。善法欲、勤精進的結果是什麼?是不是也同樣地會解決這個問題?前面說你雖然努力,可是有很多外在因素你控制不住,現在那個努力,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努力等於完全控制在你自己手上。既然控制在你自己手上,當你去做的時候,你會不會感覺到:「對!我做對了。」不斷地增長,希望完全在你啊!何況我們現在很清楚一個事實,說「大師外支已成」,他哪有不救我們、不加持我們?只是我們不做嘛!這個理論很清楚。 那更重要的是,因為多少時候來,不是我們現在有一個戒行持犯嗎?如果說你不認真去做的話,弄到後來你會覺得:「唉!天天講那個東西,講到後來的話──老生常談,完全在那兒嘴巴上面掛掛的。」這個老生常談是好聽一點的,不好聽一點這是什麼?不好聽一點我們是講什麼?叫八股?不是叫八股,叫作什麼?常常提一個口號,就是喊那個口號。說了半天,結果喊了口號,實際上的行為呢?反正總拿這個口號來騙人。是不是有太多的事情是這個樣?對,如果你不去實踐,你會覺得這個天天喊一個口號,弄疲掉了誰都討厭它。 那問題並不是這個口號不口號,而是在這個問題你內心當中是不是能夠如實地把握、如實地了知。這個認識了以後,去實踐也是一個問題哦!實踐的時候,我自己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前面的了解是相當困難,可是更困難的,了解了以後你要對境地去做。碰到一般很多小事情,碰到了理論上曉得的,可是對不起,習慣上面去做的時候,啊!它就會心裡面會隨順著煩惱。這個時候就要不斷地策勵、不斷地提醒。所以說同樣地你了解了,不管你用什麼話,境無好壞或者用什麼,就剛才這個比喻來說,或者我們現在的叫戒行持犯。你真的把握住了,你自己感覺得:對!希望無窮!因為這個希望完全在你內心上面去控制。當你真正去實踐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快樂,因為你又透過你自己的努力,如法對治你的煩惱。而且你會感覺得一次一次對治的效果,漸漸你在增長。 在這裡我也隨便講一個小的例子,昨天晚上我們回來下大雨,不是下大雨,雨不大,可是因為在高速公路上面車子很多,所以那個車子後面來的時候,常常碰見那個大的那種什麼?大卡車,特別是載那個砂石車。經過那個時候,哦!那個後面那個水非常地強。那開車的那個誰啊?那個某某法師在那兒開車,他是在我們這裡開車算非常精采的一個人。那如果往好的地方來說,是膽大心細,壞的地方是莽撞無比,就是這樣。那我平常情況之下我去看的時候,以前一直是坐在旁邊觀過。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因為那個前面,你絕對無法避免說不讓那個砂石車擋在你前面,一定會有這種狀態出現的。結果來了以後,那個水啊,他就衝過去,可是衝過去好危險。我就想:「唉,這個好危險啊!」要以前一定會這樣想:「這個傢伙膽大妄為!」現在漸漸地,這種念頭還是有,可是心情就改過來了。啊!我覺得他真是一個很高明的人。 那我從哪裡去看呢?就在這個上頭。然後兩個比較了以後,我自己覺得心裡面就會得非常地高興、非常地舒服。他到底開得好不好是一件事情,可是我看好的那一面去看,我覺得我的心隨順著法在改善,我當下很高興,就這樣,那我就閉上眼睛慢慢地休息。後來又是開,一直忍不住,開,我說:「開也沒關係嘛,開就會讓我增長善法。」你們好好去看,因為這個境界是非常強盛,如果說你真正地努力去強盛的,你自己心裡面很清楚地感覺得你是從哪一個方面去走,然後自己在這個地方是拔河比賽。如果你真正地不斷地去努力,任何一個境界上去做的話,你自己會感覺到:希望無窮! 我們真正眼前第一步去做的是不是持戒?戒些什麼?戒就是讓你心對境的時候,你覺得:「嗯!我隨順著正知見走,不要讓它無明習氣走,戒住它!」這個才是戒,然後外面有很多護著,因為我們凡夫嘛!凡夫我們不可能一旦跑出去說:「哦,我不怕!」凡夫要很多保護。所以,外面的境界的保護對我們次要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從這個圖上面,那個大王對著他兩件事情,再進一步,我們這麼去回觀,那我們就懂得怎麼去抉擇,因此不辜負大師告訴「此等攝義」對我們的叮囑。我但願每位同學在這地方以這個自我策勵!好,這堂課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