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 第六十八卷 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看一百八十七頁共中士道。這個現在整個的正修共中士心次第當中,第一個「正修意樂」,那麼上一堂講完。下面第二個「生此意樂之量」,這個質也就是內容是這個樣,那麼要到什麼程度才夠。現在看文: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然唯爾許猶非止足, 那麼說現在我們照著上面,從或者是「苦集二諦」當中,或者「十二緣起門」當中去思惟,透過這個思惟,真正了解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真實的行相。 這裡也要注意一下,那個「苦」跟「苦諦」兩個不太一樣的,大家清楚嗎?我們平常很容易誤解,這個苦跟苦諦有它共同的那一面,有它截然不同的一個地方,很多東西我們必須要從它那個同、異兩方面來看。共同──那苦都是一種實際上的感受,這個感受就是說對身心上面,都感到一種苦迫的這種感覺,這是苦;總括起來,不管身、不管心。可是這個苦,由於它的感受那個深淺的程度的不一樣,平常我們單單一般人說,「苦苦」這會感受到的,「樂苦」就感受不到了,但是樂苦是苦諦。然後呢,更重要的「行苦」更是感受不到了。樂苦你可以感受,透過這個感受稍微轉一個彎你就了解了,行苦你根本感受不到好像,實際上這個是苦諦。這個差別我們一定要了解,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的是「苦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講它的原因──集諦。那麼現在十二因緣,就是整個的從因到果的,這個圓滿地說明這兩個當中的差別。 那麼透過了這兩種,不但是理論而且去思惟。然後因為這樣去認真地如理地思惟,然後於是就感覺到:哦,生死輪迴當中這麼地可怕!就決心要捨棄這個生死,那個是通常我們說厭離。然後單單那個厭離以後,我們就會求解脫,於是要求真正的解決,要求所以說「欲彼寂滅」,要求解脫就要求解脫的正確的方法,「及欲證得」,這個彼此間是有它的一定的因果相連的必然的關係。前面說的,所以分那個苦跟苦諦,是說這個內涵不能弄錯,其次這個次第不能弄錯。現在經過了如理思惟會生起來,「纔生此」,只要剛剛生起這個也是。但是單單這個生起來的夠不夠?不夠。那麼要到什麼程度呢?他下面就說,這個把論上面: 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又云:「如囚欲脫獄」等。 要產生這樣。透過了前面真正對苦諦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我們所感受到的最糟糕的什麼?無常盛火。這個平常我們一般凡夫不可能感受得到的,現在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苦並不是苦諦。因為我們只怕苦,所以專門去求樂,所以是「以苦欲捨苦」,差一點的求物質上頭的快樂,好一點求名聞上的快樂,就是這樣。然後內心當中都受了這個無始以來的錯誤的習性所使,這個才是它的根本問題。如果說我們仔細去檢查,大家會檢查得到。 最近經常有些同學來跟我談,說:「透過了這個理論了解這是個問題,可是內心當中就是會保護這個,碰到它就會痛,為什麼?」因為這是這個習性。所以不經過嚴密的思惟,他不會發真正的決心願意去改。單單去改還不夠,然後要很多特別的這個正確的次第,那時候你才願意去治病。那個時候治病的動手術那個痛,因為你感覺到不下那個痛下針砭來治它的話,這個會送命的,那個時候對自己的這種修行的痛苦,才有力量能夠擋得住,否則的話講了道理都沒有用! 這是為什麼平常我們真正這最大的缺點,講道理很容易。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吃得酒肉飽,來尋僧說禪。」今天我們坐在沙發椅子上面,茶一喝,然後雖然我們這裡沒有沙發椅子,坐在床上、坐在哪裡大家講,這道理可以虛通,這樣。然後你輕飄飄的這個感覺想那個道理,講空性講得很好。叫你真正要去做的時候,你不要說別的,就說我們門口搭搭那個帳棚是弄得汗流浹背。做任何一件事情上面,那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很大的這個努力,對身心上面是絕重的負擔,很大的痛苦。所以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對不起,這個就不靈光了。所以我們想想看,平常我們稱這是叫文人的習氣,這個的致命傷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往往就是這樣,講講可以,真正去做的,做做、做做,做到油掉了。為什麼油掉了?並不是這個方法不對,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文人的習氣,稍微去做一下,啊!這覺得不靈光。 那我現在自己衡量、衡量,我自己也是一樣。現在我常常說:「老了!老了!」其實我剛才說,假定我開始有一點老的跡象的時候,自己覺得:「欸!老是死因,策勵!」不要給自己一點藉口的話,它漸漸地老化過程當中,我就透過這個訓練不斷地提升,今天雖然老了,這個精神還在。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總有一點藉口的,然後積而久了以後你就來不及了,我們平常的死症就在這裡。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自己要策勵我自己,我也願意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你們至少沒有我這個毛病,千萬不要一點小小的問題碰到了馬上就找藉口,這個就是我們的業習氣。這個業習氣來的時候,你要抵擋這個東西是會有痛苦的,千萬不要給它找藉口,這是絕端重要的一個原因!但是也不是硬來,硬來沒有用喔!無益的苦行那是毫無價值。然後如理的、正確的那個我們該努力的地方的話,不要輕輕易易地找一些藉口來掩飾、來保護它,這個就對。 所以那這裡我們現在講到,回過頭來講我們要想辦法擋得住這個苦苦,要認得清楚樂苦,然後再這樣地深入,真正的是無常熾苦。那個時候認識了以後,你內心當中時時刻刻,因為這個無常的盛火永遠存在,這樣,所以你必須達到這種程度。「三地之中」,不管你在哪一個地方,不管你在哪一個──天上、然後地上、地下,三地有不同的解釋,現在這個地方指這個。為什麼在這裡呢?平常我們說地獄裡邊,那有很多地方他根本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去思惟這個,這個是遍指在我們有能力思惟的這種狀態當中。假定我們現在修行習氣很好的話,將來上了天我還有機會能夠修行,否則上了天是絕對沒機會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機會就是眼前,千萬不要浪費眼前的人身。那就像什麼?像「火宅」一樣,火宅是絕端可怕的地方,一分一秒都無法忍受的這種狀態,這樣才是出離心的量。那麼另外一種就像囚犯關在牢監裡面,他真正想的,這個死囚一天到晚真正想逃出去,其他的都沒有心,要這樣做。 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有了這個以後夠不夠?不夠,還要使得這個心不斷地增長、不斷增長。因為你唯有不斷地增長,你才能夠擋得住無始的習氣。所以古人形容說這個東西這樣像急流當中,或者我們世間來說「為學如逆水行舟」,你這一篙子不用力的話,它退下去了,必須我們每一篙子努力地用功,這樣。那麼下面除了這個論上面,引一個祖師講的話: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那我們現在講前面這個理論,平常我們嘴巴上面講講,那個沒有用。嘴巴上講講就像什麼?酸酒上面放一點麵粉,通常我們就說這個浮一點油花,浮一點油花是沒有用的!你要去點燈要全部都是油,再不然的話,煮熟那個什麼東西要有油很多,浮一點點油花,這個油有什麼用?所以是這個意思。如果說你只是嘴巴上面講講的話,那我們所說的「集諦生死之因」,這個了解集諦這是生死的根本因,我既然對這個苦諦要想脫離的話,一定要解決這個集諦的生死之因。 那這個集諦的生死之因,,集諦是什麼呢?主要的是說「我」,以我引生出來的貪瞋癡。那我們現在呢?欸,「我」保護得很好,對所要的東西貪瞋癡。世間來說這正是我要的東西,他不會感覺到這些不是我們該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如實地去思惟,不能停在嘴巴上面、文字上的認識,到了這個才有希望。否則的話,既然是對集諦這個只是嘴巴上面講講,那麼他沒有這個推動自己出離生死的力量,所以要求解脫,那下面也都是空話。所以下面說: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 因為我感覺到這是痛苦,所以要求解脫;現在你覺得很快樂,當然沒有求解脫的心。沒有求解脫的心,為了要求解脫而修道當然也不要,何況還要去修道,要做苦的很多事情,那根本談不到。所以, 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這個都是空話。實際上這個道理,不管是要嘛你不學佛法,譬如我們現在來講,眼前時下除了我們講學《廣論》以外,時下最流行的,說利一點──參禪,那麼自己差一點或者自己說老實的──念佛。不管參禪、念佛,真正為佛法而參禪、念佛這個出離心是必須要的。近代的大師印光大師非常強調:假定你沒有求解脫生死的心,所謂念佛,那念幾句沒有什麼用場的!參禪更是如此。所以關於這一點,那是不管是佛門當中哪一個,如果你真正地進入佛門,是希望要解脫生死,那這個是必須要的。 同樣的,自己對這個道理都不清楚,然後說要發慈悲、要救人。為什麼要救人哪?因為看見那些人也很痛苦。為什麼痛苦?流落在生死輪迴的無常盛火之中,你那個時候才會推己及人。現在自己對這一件事情都不認識,樂此不疲,你說救人,你救什麼啊?那不是空話嗎?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所謂救人的大乘不是也是空話嗎?所以下面這個話: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 就這個!要自己感受到,推己及人看見別人有同樣的問題,於是一心一意要救自他。那個時候要跳出生死輪迴,自己覺得要正確的方法,要救別人要正確的方法,那唯一的方法就要求佛、成佛道,這個才是菩提心的根本的原因。因此如果這個地方關於前面那個出離心沒有的話,所謂的自利、利他──正確的以佛法講的自利、利他,都沒有。因此下面說: 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在這種狀態下,所謂「言大乘」是什麼?跟人家講講空話,如此!那我們現在平常的真正犯的死症就在這個地方。最可惜的一點,現在做佛弟子的人犯這個死症了,麻煩來了!人家不一定懂得佛法是什麼,又跟學佛的佛弟子看,結果學佛弟子走上這個路,人家看著你也走上這個路。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學佛的佛弟子,特別是出家人,如果不能好好地走的話,我們不是弘法,我們是毀法!因為他們看見了跟著我們學,說:「喔!佛法就是這個樣!」那佛法還有什麼希望?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應該自己深深警惕的。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再互相自勵,然後互相彼此間策勉。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再把自己失敗的經驗,隨分隨力地能夠告訴別人,希望大家互相自己勉勵提升,那我們將來是大有希望。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喔,這個不但要修習,還要「善修習」,前面的話都這樣講。那麼這個是關於共中士道第二大科,修希求解脫心要到這樣的量。那麼再下面第三個: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有很多有一種錯誤的執著、錯誤的概念,這個錯誤的概念要拿掉。那現在實際上的錯誤的概念有滿多種,一般人根本錯誤的假借之藉口,實際上這是世間的騙局,這個我們根本不談。那現在有一些人他是真的想學,可是因為對理路不清楚,乃至於把經上的很多經文解釋錯誤了,這個才是我們這裡要分別的。至於世間的那種大騙子,那根本不在此列。不過我們修學佛法的佛弟子,對這個概念認識清楚了以後,那這個世間的這一些騙子,就沒有辦法來施行他那種詭譎伎倆。那我們先看文: 若作是云,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有人這樣說:說在我們生死輪迴當中修那個厭離心,因為經過了修習以後,他產生很強盛的求脫,當然覺得苦嘛,希望從這個地方解脫了。那麼這種狀態像什麼呢?就像「聲聞」,這是聲聞行者,對於這個生死當中因為感覺到不可安樂,所以努力地去修,對於生死妙事產生厭離,於是一心一意求解脫。這個對修小乘的人來說是對的、是好的、是妙的,但是真正菩薩不應該。他下面有根據,他是說實際上根據這個經論;實際上下面那個經論是誤解經論。他下面說: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欸,這個經上面有這麼說,說這個大乘行的菩薩,為了要幫忙一切有情、成熟有情,那個有情對佛法很遠離、很不了解,所以要幫忙他們、成就他們,所以在生死輪迴當中救度眾生,這個事情一定要跟那些被救的眾生一起的。所以他就發現在那裡──在生死輪迴當中有很大的利益。而如果他自己離開了生死輪迴,自己進入涅槃的話,就沒辦法攝受有情了,所以說不是在涅槃當中能夠得到這樣的利益的。他看見這一點,這個是菩薩。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那經上面又說:如果菩薩對於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生起怖畏的話,那個不是他應有的。那這個上面,表面上看好像菩薩不應該厭患生死。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徧攝受無量生死。」 那經論上面再說,《不可思議祕密經》上面特別地說:聲聞──「薄伽梵」是佛──說聲聞才對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產生大怖畏;菩薩不是,應該反過來,在生死輪迴當中幹什麼?「周徧攝受無量」眾生,普遍的,絕對不是為了哪一些、為了哪一個,是無有餘遺地去攝受眾生。那麼他前面這種人的這個想法,說明他是有根據的,就根據上面這個經典這樣說。下面有一句話: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那現在下面這句話就是宗大師告師我們:上面這個問題是把經裡面的意義弄錯了,所以才產生這樣的誤解。那下面的解釋: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 說經上面講的不厭生死,是並不是指說……。這個在漂流生死當中有兩種:有一種,由於他無明、不認識事實的真相,然後我們稱它為起惑,然後由煩惱、造業,由於煩惱跟業的輾轉增上的力量,所以感得漂流生死,這個是一種苦。還有一種,菩薩為利益眾生,他明明知道,也能夠修行、如實修行,感受到這個惑、業的絕端痛苦,可是他不忍其他的眾生──如母有情還流落在生死當中,所以他要到生死當中去救。同樣地在生死當中,可是在生死當中的原因根本不一樣。那麼現在說:經上面講的這個不厭生死,不是第一類,不是因為他自己無明然後造業的輪迴生死。是說什麼呢?下面: 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 這個菩薩所以不厭生死是這樣的,為了利益眾生,他剛從開始一直努力、一直努力到最後邊際。什麼是「最後邊際」?這菩薩從資糧、加行、見道、修道,修道有十地,乃至到最後十地,乃至等覺菩薩──最後身菩薩,他一直是為了這個事情,這樣乃至最後邊際。所以在沒有成佛之前他有誓願,這個誓願像他的盔甲一樣,他一直不脫下來,在生死輪迴當中去救眾生。所以他下面說: 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這樣的!他是為了救眾生,他明曉得在生死輪迴當中有痛苦的,而這個痛苦到什麼程度呢?所有的一切眾生的一切大苦,這個痛苦是無量無邊的,而且每一剎那這麼多的苦壓逼到自己身上來,他也不怕苦。不因為怕苦而厭離,反而更要發廣大的精進,要去在生死輪迴當中救他們,這樣才是不離生死的原因,這個經論上面的真正意趣。他下面馬上就說一個祖師的解釋: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那個月稱論師他也這麼說。所以說經也是這麼說,菩薩、祖師也這麼說。這個裡邊文字很容易懂,就不細細解釋了。說關於這一點在這地方的特別說明,那下面的一段就解釋一下: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那個菩薩的不厭生死是什麼呢?因為看見到在三有,就是輪迴當中,有這樣的殊勝的利益。這個殊勝的利益就是他要救眾生這個利益,因為要救眾生而眾生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必須跟他們一起去救他。這個是真正見到了這個利益而不厭生死,並不是因為不了解生死的體相,像我們一樣顛倒、執著、放不下,造種種惡業,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那麼在這一點情況之下,他為了救眾生而發勤精進。現在我們連它救我們自己都不能勤精進,還要救眾生嗎?所以必定要在自己為了自己精進,習慣了以後推己及人,再這樣去做。現在我們做一點小事情,站在旁邊看看可以,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就是不願意去做,縮在後邊。 所以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眼前這一點小小的事情正是訓練自己最好的機會,就會自己非常願意地站在前頭:我去做!當你慢慢地這樣從小地方慢慢做慣了以後,大的地方自然就行。否則一點點小小的一點點苦難,大家縮在後頭偷偷地在那兒就溜掉了,那你要救眾生,坐在那兒說空話,那就毫無意思。坐在那兒說空話很容易呀!哦,跟人家辯論起來,辯得個第一,誰都辯不過你,因為坐在那兒說空話嘛!這個就變成沒有什麼意思了。那這個是我們要真實地去自己反觀自己內心,才能夠了解的。所以下面說: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 所以「不厭患三有」是什麼?看見在三有當中能夠自己承擔他們的痛苦,救他們出來,有這樣的大的利益,這樣才是真正不厭患三有的根本原因,菩薩這樣做的。反過來說: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 假定是由於煩惱,然後由煩惱而造業,於這個兩樣都輾轉增上而漂流生死,在這種狀態當中眾苦交煎地受這個很大的逼迫,那自己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切衰損的根本在這個地方。小乘都對這點看得很清楚,何況是大乘!小乘只為救自己是拼命,現在要救一切人,看見一切人都為這個迷惑,是不是我們更對這件事情產生絕大的厭患啊?很簡單嘛,你要淨除的只是你一個人,現在你要淨除的是所有的眾生,看見所有的眾生被這個迷惑,你看見了這一點,你豈不是更應該對這個生起無量無邊的厭患? 所以說這個大乘人跟小乘人比較,對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厭患是遠遠強、遠遠大!哪有說:小乘人才厭患,我學大乘的不要。可是我們現在很多這種自命大乘的行者,却是說:「欸,這個是小乘的我不要。」實際上的內情,他或者根本不了解佛法,或者對世間的這種東西貪著得非常厲害又放不下;那麼再加上誤解經文拿這個做藉口,我又可以滿我的願,名、利樣樣放不下,又自己覺得是大乘人。那都是地獄種子啊!這一點真正有心學佛的佛弟子──四眾弟子、七眾弟子,我們都應該在這地方好好地反省,自己策勵自己! 不過另外一點我們要注意,現在我們很多人懂得了一點道理,不去自己反省淨化自己。我們懂得了道理趕快淨化,我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又去看別人、又去罵人,那又錯了!這個佛法絕對不是可以罵人的,經典上面告訴我們,佛征服魔王不是去罵他、不是用他的法力,是用他的悲心。魔王是專門來給他找對頭害他的,他還用悲心,那我們現在救一切眾生,豈不是要用悲心?這些人總不至於像魔王一樣吧?我們自己解決了問題,然後再推己及人幫忙他,這個才是我們應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去罵的話,這是鬥諍堅固。到最後懂得一點道理,拿這個道理互相對罵,那人家看起來,說:「啊!修學佛法的就是那些人!」這個是我們更應該更重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此二不同。 現在了解了,喔!真正的生死輪迴的因是這樣,不但要自己解決,還要幫忙解決一切人,這個叫大悲。由於這樣的一個大悲願力的強盛的力量,所以自己不厭生死輪迴,而自己進入這個裡邊去幫忙他們解決,對這個歡喜。這兩個不一樣。前者的歡喜是為貪、瞋所使,捨不得;這裡是已經完全清楚了以後,明明曉得這個有痛苦的,為了要救那些另外的這些眾生迷惑而進去,這個才不厭生死,這兩種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我們要分得清楚。所以他下面說: 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假定說前兩者沒有分得很清楚,那犯了前面的毛病,假定這個人是有受了菩薩戒的話,那根據〈菩薩地〉說他是犯了一個惡作罪,這是一個「染違犯」,那這地方就不詳細說了,在戒裡邊講。那這個我們繼續下去: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 好,現在下面說了!所以他很清楚明白生死輪迴三有當中的所有的錯誤。那麼那個時候因為正看見了三有的真相,所以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厭離心,但是他不離開,為什麼?因為推己及人,看見所有的眾生都在這裡,由於要救旁邊所有其他的眾生引發的那個悲心。悲心到什麼程度呢?沒有一個人例外都要去救,這個叫大悲。由於這樣的悲心引動他,所以他不忍離開,不但不忍離開,而且要去救他,發現這樣救有大利益,這個是非常難能可貴!反過來, 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愛未減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 說另外一種,看見三有當中的事相他看不清楚、迷惑的,因此對於三有當中的這一種假相,看得:「對,啊!好得不得了。」像最妙的天宮一樣。那個時候貪愛之心是一點沒有減少,講了很多佛法沒有用,反而把「我」越弄越大,那個時候還要借利他的名字這個來把自己膨脹。而那個時候他是說:「唉!我不厭生死,為了救眾生!」如果這樣去講的話,真正有智慧的人怎麼會這樣做呢?也就是說這種人是真正很愚癡的可憐的人。這兩個分得開。那麼下面就引那個論: 《中觀心論》亦云:「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那這個論上面怎麼講呢?「見過」,看見三有輪迴之中有種種的過患,所以雖然他在這個裡邊,他卻不是「有」。這個「有」是什麼?由愛、取所感得的有,這樣。所以他在這裡是了解了善法,跟善法相應的善法欲、勤精進如法去做的,而並不是無明、行相應的愛、取,這個我們要分得清楚。所以他絕對不會在三有當中增長他生死輪迴之有。那麼他為什麼不離開呢?「悲」,因為他的悲心,他要救眾生所以並不離開,不住在「涅槃」,涅槃就是離開這個。「利他具禁行」,那怎麼辦呢?他為了要利益所有一切有情,所以能夠如法具禁行,他的行為都是根據佛告訴我們的禁戒,如法而去做的,他不是如他的欲假借去做的。那這種狀態當中他才安住在三有當中,這個是真正的菩薩行者。那麼下面: 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 那另外是〈菩薩地〉。這要了解苦,真正了解這苦以後,這個苦是無量無邊,總括起來它分成功一百一十種苦。了解了這個苦,那曉得這個眾生是受這麼大的苦,所以從這個眾生受苦上面引發他的大悲,由於大悲策發菩提心。所以上面的《中觀心論》是性宗的、深見派的;然後〈菩薩地〉是相宗的、廣行派的,是不管深見、廣行的祖師的論著,都是同樣地說明這個特點。 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 最後出來了。由於這樣的上面的道理,看見了無量無邊的眾生,由於不了事實的真相,顛倒迷惑造種種業,輪迴這個生死當中。這個時候心裡面生起一種猛利的不忍心,而且恆常無間的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這一種狀態因為恆常無間,所以他不離開生死;跟另外一種對生死不認識而不厭患,這兩個完全相違,不一樣的哦!所以他很清楚生死輪迴,產生最強盛的厭離心的,這我們要分得清楚。 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他下面又說,那同樣上面這個道理,然後所以要在生死輪迴當中而建立那個道的次第,這個也是《四百論》的,這個就是從不同的論典上面,不同的祖師來說。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這個月稱論師解釋那個《四百論》,也就是說我們無始生死輪迴以來,所有的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屬,或者是父母、或者子女。那現在我了解了、看清楚了跳出了,是不是我們應該救他們?對。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自己見到了,進一步去見到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是親人,所以那個時候要去救他們,那時候說「不厭生死」,這個意思。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那當我們經過了前面的解釋,那就知道:啊!我們的世尊,上面說不厭生死是這個樣。那是菩薩了解了整個的這條道路,那要救一切眾生,這樣。所以安然忍受痛苦,能夠「躍入」,就是跳到生死大海當中去救。這個是大乘的說法,也就是顯教的。進一步,看哦!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 那麼,請問密乘怎麼樣呢?一樣,完全一樣。所以下面說: 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徧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這個次第,這個次第一定有次第,在你真的進入密乘也好、大乘顯教也好,前面的第一步要這個。所以下面馬上引那個聖天菩薩──聖天菩薩就是龍樹菩薩的這個心子,他這一本論上面。「極無戲論行」,就是前面我們講的照著次第,這個不要說空話,這個就是懂得了道理不去行都是戲論,何況現在不懂道理、誤解道理呢?所以「最初」,最最修行的剛剛開始,應該了解生死輪迴當中無始以來的痛苦。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徧捨一切猥雜」,就是世間所有的,除了修行以外其他都是毫無意思的!我們現在還要去求,他有了都不要,乃至於得到了皇帝也不要。古時的皇帝地位最高、錢財最富,現在我們世間請問豈不是求富、求名啊?有沒有比皇帝更高的?不管你貴也好、不管你富也好,他已經得到了最高要捨棄,我們還要去忙這個,不可以!那修,幹什麼呢?修苦。 好,那麼這一部分就是邪執,那個邪執是我們一定應該棄捨的。那麼經過了這個前面以後,那曉得現在,喔!中士的正修意樂是修些什麼?然後要修到什麼程度才可以?然後修的過程當中,有那錯誤的漸漸拿掉了。那麼現在曉得了,應該怎麼辦呢?這最後一科: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說那現在我們要解脫生死了,要如理地修道。那麼把修習什麼道,那在這個地方「第四」最後來抉擇一下。 如室利勝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那怎麼說呢?他說我們沉溺在三有的這個苦海之中,沒有邊、沒有底,我們居然「喜掉無厭畏」,歡喜它,然後散亂、不專注、不了解。我到底為什麼呀?是「何物在我心」,我心裡面是不是被什麼東西蒙蔽了呢?那這個是策勵我們,我們總要想種種方法,現在我們了解,我們無明的業習氣所蒙蔽了。那實際上的真相呢?「貧、難求、護壞」,這就是前面說的八苦、六苦乃至於三苦,就是這些,所以他一個一個說明,「離及病、老、衰」。然後一直在什麼?無常的大苦,這個因為無常的大苦,所以「恆熾然」的,「恆」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非常厲害的大火當中。在這個裡邊而覺得快樂,我們豈不是瘋狂了呢?這樣,這個特點我們常常要了解。 然後我們又說,「噫」是一個驚嘆詞,說世間的人都是開眼瞎子,我們有眼睛的,但是看不見事實的真相。為什麼講這個呢?所以這件事情明明就在我們眼前這樣,但是我們居然不稍微去想一想,那我們心裡面硬得真像金剛一樣。這一點是策勵我們的,所以反過來說: 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我們要策勵我們自己內心,第一件事情要了解生死輪迴當中的種種的禍患。下面又引: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擧頭影。見此諸眾生,苦火徧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 見到在這個世間「動搖」,動搖猶如水中泡,現在就「水中月」,這個月在水裡面永遠在那裡搖,無常當中。不但如此,而且那個欲,我們心裡面這個欲望,這個欲望像什麼?「瞋蛇」。我們為什麼不講它貪,而講瞋呢?因為這個東西它隨時,這個欲望像什麼?像毒蛇一樣。這個蛇已經發了怒了,毒蛇發了怒了,牠來攻擊我們是非常厲害的。「盤身舉頭影」,這個蛇要攻擊的時候牠會盤在那裡,如果蛇長長地游,牠不會攻擊你,如果盤起來的話,頭昂起來,牠就是正要攻擊的時候。我們現在平常的時候,三毒就是這種狀態,隨時有東西它就會來攻擊我們,那我們世間的種種渴欲的內心都是這個樣。 那麼一些眾生,都為這個三苦、各式各樣的苦遍燃燒。那了解了這一點,所以「大王我等樂」,那個我們真正希望的並不是希望世間的,希望什麼?「出離」。到哪裡去呢?修行。「尸林」就是尸陀林,我們就說墳場。古人他並不希望住在很舒服的地方,住在哪裡啊?就跑到那個尸陀林裡邊,看見那個死屍又髒又臭,一看,啊!想想:「喏、喏、喏!這就是我的縮影,我無始輪迴以來就在這裡,就這樣。」所以看見了這個情況,他自己自然就不會,不會想引發自己的貪欲。現在我們因為住得開心、吃得高興,大家嫌你是我非。你跑到那個地方去想想:我們忙了個半天,結果也是這個樣。就算是你不好好地努力地修,這境界也使得我們策勵我們努力。那下面說: 依正世間,剎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為風所動。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又見五趣,熾然三苦大火燒惱,由見是故厭捨三有, 這幾句話就是解釋上面這些,那也是大師給我們的教誡。我們要看清楚,世間對我們現在來說,整個的世間我們可以分成功「依、正」,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依報就是我們身體所住的那個世間。在前面我們說異熟、等流這是正報,然後領受等流跟這個增上果,這是依報,所依的世間。那實際上所有裡邊的身、心,外面的世界,剎那、剎那在變化,都在無常的行苦當中、壞滅當中,就像水裡的月亮,而在風當中吹著,那一直在飄動。 而世間的我們看得見的欲塵,這個有一點小小的利益,但是害處是非常大。實際上這個利益,我們說:「欸,不是多少有一點利益嗎?」什麼利益啊?喏!憑了這個我們可以修行,這個才真正唯一的利益。我們假定說不拿這個東西用來修行的話,那都是害處,這我們應該知道的。那就像什麼?再進一步來說,就算騙我們吃下去一點點,那可是痛苦很大,這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譬如說我們現在吃,忙了個好久,吃,短短的十幾分鐘就吃完了,可是從種出來一直到煮熟,你看要多少時間?單單吃完了,等一下還要拉,還要多少麻煩。真正想,啊!那實在是。這個裡邊大家有人想起笑了,我們是因為沒有真正思惟過,所以感到很好笑,如果你真正思惟想想的話,那的確這個裡邊的問題很多很多,這個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一個特點。那所以它下面,我們看見這個就像什麼?「毒蛇身所現影」,那已經這樣頭擧起來盤在那裡,我們隨時會被這個所傷害。 那麼進一步又看見在五趣當中,都被這個三苦,因為見到這個,所以對整個的三有生起很強烈的厭離的心;由於這個推己及人,才稱大乘心。那下面擧個比喻,因為他們是西藏人,所以用西藏的比喻。我們現在先把文唸一下,再解釋一下。 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北方孩童者,傳說北方炒麵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飢餓欲食炒麵,向母索之,母無炒麵給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給以乾蔓菁亦云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云,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 那麼要告訴我們厭患三有,要生起像什麼?這個大師擧西藏說「北方孩童」希望出離的心。那麼下面解釋北方孩童是什麼呢?說這個北方麵、炒麵非常地難得也很貴,他們吃什麼呢?吃菁蔓。那菁蔓像蘿蔔一樣的,青的,那這個,他們那裡只有這個。比如說以前在這裡,他們很窮的時候吃那個番薯簽,這樣。那當然每個地方都有,北方的話他們做什麼?窩窩頭。這個都是最貧、一般的這個通俗的貧民用的這個東西。那麼這個孩子餓了,希望要吃炒麵,向他的媽媽要。媽媽沒有,就給他生的,說:「這個我不要。」然後吃乾的,乾的也不要;然後把它新煮的,也說不要;新煮的煮熟了,冷的我不要。不管你用哪一種,他心裡說:這個都是菁蔓,我都不要! 那這個比喻什麼呢?不管只要在三有輪迴當中,天上也好、人間也好,苦也好、樂也好,然後不苦不樂的行,說苦苦、壞苦、行苦,不管哪一種形式都是苦,我都不要!儘管形式上面一個是新鮮的,一個是乾的,一個是煮熟的,煮熟了以後冷的,可是特徵還是它。所以現在我們對世間的安樂,也應該這樣想:這個世間、那個世間,不管它怎麼變,變來變去都是世間。我們一看見它,說:「心裡面就討厭!」就像是討厭到什麼程度呢?看見就要吐出來一樣,這麼難受。 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 我要經過了思惟,怎麼思惟法呢?說無始以來不了解這個,所以漂流在生死當中,經過了思惟,真正地厭惡。曉得、厭惡什麼?曉得生死輪迴當中的害處,假定我不好好如理思惟,以後還是如此。這我們在座的諸位都是最幸運的,真正非常幸運!這平常看起來他們總覺得:「哎呀!你們這些人,世間這麼多好東西都不要!」實際上呢?那就像前面說的,這個是生的、這是乾的、這是煮熟的、這是冷的,然後加點糖衣,裡邊都是毒藥。我們現在很幸運,雖然還沒有如理思惟,可是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地遠離,一步一步慢慢地深入。 我倒想起一個小事情來,說前天他們來跟我們看牙齒是吧?一個牙醫師。雖然一般來說,我們這裡牙齒都有毛病,可是據說這個醫生說,比起同年齡的一般的世間上的小孩來比的話,我們這裡最好的,那醫生有沒有這樣講?有沒有這樣講?對,為什麼原因?喏!就這樣。表面上面看不出來,我們好像,世間的人都說:「喔!巧克力糖一大堆東西給你吃。」然後牙齒嘛蛀,然後身體嘛酸性的反應,將來什麼癌症、洗腎一大堆的病下來,結果──下地獄!那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身體是這個樣,心裡面呢?受這種習慣性的毒害,我們生生世世在那地方轉。妙的是,人家還說:「唉,這些人好可憐!」再不然:「這些人瘋子!」如果你仔細去看,就會看見這個特點。所以我有的時候常常想想:到底誰是瘋子,實在很難講。好,我們現在再把那個文看完。「如《親友書》云」,要真正發生這個畏懼之心不是空話,要發生到什麼? 如《親友書》云:「生死如是故當知,生於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那個在生死輪迴當中,不管是哪裡,我們要了解天、人、地獄、餓鬼、畜生,沒有一個地方好的。只要還在這個裡邊,你一旦有生,這個有生就是苦苦之器,注定你永遠生死輪迴。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 只要在生死當中,那一切的根本都在這裡。那麼要斷除怎麼辦呢? 此復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 這個滿清楚。 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故應摧壞煩惱,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這兩個當中真正的原因是煩惱,前面已經說過,這裡再說一遍。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把煩惱對治,那麼要對治煩惱,一定要修正確的、不錯誤的道。所以他下面關於道的抉擇分兩部分,這個是下一堂課再來講,那今天就到這裡。